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
本报告通过公众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陕西省公众的舆论参与行为和习惯,并与2011年相关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以此分析本年度陕西省网络舆情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策略。
一 网络舆情主体的基本行为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用户不断增多,人们上网更加便捷,上网时间逐渐增加。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有24.8%的人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36.9%的人平均每天上网3~4小时,有22.5%的人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小时以下,平均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的为15.8%(见图1)。
图1 2011年与2013年陕西省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比较(包括手机上网)
从网络使用习惯来看,人们拥有多种网络账号,经常使用的是腾讯QQ、微信和微博客。其中经常使用腾讯QQ的占68.8%,虽然利用率最高,但是比2011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经常使用微博客的占41.9%,比2011年下降了0.5个百分比。另外,经常使用论坛(10.1%)的人的比例比2011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经常使用博客(9.9%)的人的比例比2012年降低了9.2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客用户开始有所减少,而微信的经常使用比例为62.2%,已经成为新的舆论场(见图2)。
从账号信息注册情况看,用真实信息注册的账号中,腾讯QQ占46.3%,其次为微信(17.0%)、微博客(15.5%)、邮箱(9.2%)。
图2 2013年陕西省网民经常使用的账号情况
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看新闻(75.9%)、查资料(54.6%)和休闲娱乐(48.7%),其中,单纯为了查资料的比例降低了11.3个百分点,而看新闻和休闲娱乐的比例略有上升。另有24.9%的人选择网上购物,比2011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20.4%的人为了交友聊天,比2011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可见,看新闻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行为。
人们比较关心的新闻信息中,民生问题(63.7%)、社会道德事件(49.6%)、公民权利事件(28.3%)依然位于前三位,但是与2011年相比,民生的关注度增加了7.9%,公民权利事件的关注度增加了0.6%,社会道德事件的关注度下降了4.8%。可见,网络舆情的发生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关的,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等重大社会道德事件,以及钓鱼岛事件等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道事件和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关注,而随着社会问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相关舆论逐渐缓和,人们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从图3可以看出,民生问题受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容易触发社会情绪,引发网络舆情。
图3 2013年与2011年陕西省网民主要关注的信息类型比较
二 网络舆情的基本态势及特征
从2013年陕西省发生的舆情事件来看,涉及宗教类舆情、环保类舆情、涉官涉警舆情相对较多。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场域来看,虽然微博客依然是舆论发酵的重要舆论场,但微博客的一些大V和“精英”逐渐转移到微信,用户不断增多。从调查结果看,微信的经常使用率已达到62.2%,微信舆论场逐渐形成,与微博客舆论场相互支撑呼应。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小圈子、强关系、私密性特征使其舆论功能不断凸显。微博客舆论与微信舆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舆论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舆情态势基本健康,情绪化倾向有所显现
对当前网络舆情的总体情况按照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并且将其按1~5分进行赋值,人们对当前网络舆情基本状态的评价为2.69分,基本健康,但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0.54个百分点。认为网络舆论的自由程度比2011年有所降低,从3.60分降到3.02分。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倾向逐渐凸显。调查结果显示,人们认为当前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理性程度有所下降,评分由2011年的3.19分降到2.77分。从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的态度来看,人们参与网络热点事件和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态度”(59.1%),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0.7个百分点。而有45.6%的人是“期待看到政府态度”,这种舆论倒逼政府的心理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此外,有35.4%的人参与网络热点事件和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伸张正义”,不排除一部分人的网络英雄主义情绪有所升温。还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参与网络舆论主要是为了“发泄情绪”的比例与2011年(12.1%)相比有所增加,提高了11.6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2013年陕西省网民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和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舆论参与意识不强,活跃度有所下降
从调查数据分析,陕西省公众参与舆论的意识并不高,虽然经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