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陕西城市居民社区生活感受调研报告

    作者:尹小俊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摘要:

    社区是居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核心场域,它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社区生活状态,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社区生活质量,本研究特别选取了类似“社区认知”等多个研究指标,基于不同的维度深入考察了城市居民的社区生活片段和实际感受,从一个侧面描绘和展示了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感的基本轮廓、起伏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附带效应。

    城市居民的社区生活感受不仅是一种主观心态,也是从社会观念角度对现实社区发展现状进行的总结和梳理。这次调研侧重从九类研究指标来分析探讨城市居民社区生活感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探索社区生活感与社区建设及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 公众认知城市社区——为民提供服务,注重生活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曾提出一个被社会学界广泛接受的关于社区的三个构成要素:特定的地域、共同的联系纽带以及社会互动。当问到城市社区居民被访对象“您认为社区是什么”时,有多达47%的被访者选择了社区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集体组织”,而认为“社会生活的环境”即社区的被访者比例为22.9%,二者之和接近70%,将社区等同于“管理居民日常生活的组织”的被访者达到17%,还有一部分被访者(12.3%)对社区的认识比较模糊,持有类似于“对自身生活没有影响的因素”的看法,说明在部分社区中一些个体与社区直接关联程度较低,折射出社区个体与个体及其与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交流相对贫乏,导致一些社区未能有效充当“接地气”的互动载体(见图1)。

    由此可见,“社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既有理论特质,也有实践特征,尤其体现在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中,这一具体过程展现了社区具有的二重性(物质性和精神性/情感性)。当然,现在社区的物质性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另外,社区的社会性特征——充当人际交往的互动空间,并没有被社区居民明确地指出,这一情况从侧面揭示了他们在社区交往方面相对薄弱,达不到“共同的联系纽带”和“社会互动”的目标与效果,这与目前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参与程度不足的情况有关。

    图1 社区认知

    二 城市社区存在感——依赖于社会互动与社区支持

    当问到“在什么情况下,您觉得自己感受到社区的存在”的问题时,有30%的城市社区居民被访者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的选项,持“参加社区活动时”类似看法的人占到了11.1%,而选择“社区收费时”这一答案的比例达到了47.4%。城市社区居民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当从工作单位回到社区生活环境后,尤其是遇到难题时,对来自外部的支持有着强烈需求,之所以会有不少城市社区居民(41.1%)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和“参加社区活动时”这两个选项,也充分表明人们对社区支持的看重——既需要物质性的社区支持,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性、情感性的社区支持。参加社区活动不仅能让社区居民找到社区存在感和认同感,也能加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毕竟“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的互助效应有时作用很大。当社区在居民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出现,会大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社区与社区个体容易形成有效的心理联结,而不会有排斥感和冷漠的感觉。有社区居民提到“社区收费时”才感到社区的存在,这其实说明部分社区居民心里带有一种负向的情绪,隐含着部分社区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互动和支持的资源方面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时存在“过于关注收费,而忽视社区服务供给和关心支持”的现象,这无形中进一步加重了社区居民的疏离感(见图2)。

    图2 社区存在感

    三 城市社区环境满意度——“硬环境”相对让人放心,“软环境”仍需努力改善

    社区环境满意度指标重在考察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生活的整体质量和改善方向。就社区环境分类而言,可以分成社区物质层面环境和精神层面环境:社区物质层面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生活配套设施、社区卫生绿化、社区治安;社区精神层面环境则涵盖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社区事务参与。

    当问到“您对所居住社区环境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时,“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绿化”、“社区生活配套设施”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了32.6%、27.9%、17.7%,这三项分指标之和为78.2%,接近整个社区环境满意度选择所占比例的八成。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区物质层面环境建设基础工作做得相对较好,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比较而言,“社区文化体育活动”(15.0%)、“社区事务参与”(6.8%)两项软环境指标比例明显偏低,共占21.8%,这一数据表明社区“软环境”建设亟须改善和加强。实际上,无论是社区文体参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