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2012年,陕西省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02%,比上年提高2.72个百分点,提升速度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一位。[2]如果单纯从全国或地方的经济增长视角来看,正如一些人指出的,城镇化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激发投资和消费潜力等。但如果从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同地区农村的客观差异,以及当地农民的具体生活方式和实际需要,就会发现,当前不少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郊区农民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土地,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发生着深刻改变。为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及社区的变化情况,笔者近期以深度访谈的质性调查方式在陕西咸阳市郊区对3个乡镇的多个失地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对H村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发现,农民从依靠种地为生转变为主要通过打工谋生,他们的价值观念、社区生活等方面也发生变化,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村社会隐藏着矛盾和一定的社会风险。尽管调查只限于陕西咸阳市郊区农村,但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前一些地区在城市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失地农村概况
1.失地情况
据调查,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咸阳市郊区的大部分村庄已经或正在失去土地,有些村庄即将面临全面拆迁。原来种植蔬菜的肥沃农田,被当地政府征收并出售给外来的开发商和各类私营企业。在郊区路边能够看到,有些村庄还剩余小部分土地,村民的住宅还原样保留;有些村庄连住宅也已被拆,村庄变为一片废墟。有些村庄周围有大片被圈起的土地已经荒芜,杂草丛生。
这一区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半菜半粮区,建立人民公社后被政府划为粮棉区,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以种植蔬菜为主,也种少量粮食。H村是个行政村,由3个自然村构成,共分12个小组。征地前全村共有耕地2000余亩,各组人均土地面积不同,从0.6亩到1.2亩不等。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陆续在本村征地,到2012年,全村被征1500余亩土地,只剩余400亩耕地。除了一个组的土地未征和个别组还有少量土地以外,其他7个组的土地已被全部征完,农民没有一点耕地。
2.人口、职业
H村有人口3600人、880户。征地前,本村农民依靠种菜卖菜为生,有较为可观的收入,过着稳定、安心的生活,很少有人出去打工。2000年后,家家户户先后建起了新的楼板房,两层或三层高,宽敞舒适,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除了第10组村民因没有被征地依然以种菜为生以外,其他村民都失去了土地,谋生方式被迫改变。
幸运的是,H村的村民住宅还被保留,村子没有被拆迁。据调查,本村失地村民现在主要靠打工为生,打工人数约占青壮年劳动力的80%。少数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外地打工,其余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在咸阳市和村子附近打工,以非技术性体力活为主。另有少数人自己有建筑、装载、轧路、运输等工程机械和车辆,在附近承包工程。此外,本村个别农户在自家开商店、旅社、饭馆、修理铺等,还有少数人办厂,村里有纸箱厂1家、水泥制品厂5家。由于附近其他一些村子被整体拆除,许多失去家园的外村村民到H村租房居住。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县和外省的人在本村租房定居,经营餐饮、超市、药店、服装、发廊等商业活动。因此,本村约60%的农户出租一部分房屋以增加收入。据统计,在本村暂住和常住的外来人口和本村人口数量相当,二者共计近8000人。
H村没有村办企业,大部分打工者没有较固定的受雇单位,每天去劳动力市场等活,被当地人称为“钓鱼”。他们当天结算工钱,收入不稳定,一般一个人一天收入100元,月平均收入约2000元。
该地区老龄化较严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众多。征地前老年人多在地里干农活,他们靠种地足以养活自己,也能给家里增加收入。失去土地后,老年人没有能力出去打工,也不擅长经营商业,只好赋闲在家,帮助照顾孙子孙女。调查发现,失地老年人群体没有能力创造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子女供养。
妇女群体也分为青年妇女和中老年妇女两类。青年妇女有的在附近或咸阳市打工,从事非技术性简单工作,有的在家里经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