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2013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

    作者:李健 苏宁 屠启宇 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摘要:2013年全球经济危机趋缓,同时经济复苏乏力。这要求各城市从运用临时性的抗危机、反周期举措,转而以更宽广的时空观思考国际城市的理想模式,寻求走出谷底、开辟新上升通道之策。在此背景下,创新就成为国际城市共同的选择。创新视野的引入不仅使得国际城市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为塑造更为全面的国际城市提供了路径和动力。
    Abstract:In year 2013,the tension-releasing from financial crisis may not lead to the reb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y at large.World cities should go beyond those short term policy tools in fighting with economic cycle and try to figure out more details of the new urban model,the World City 2.0,with an even broader view.This is very clear now that innovation is the keyword of World City 2.0.

    一 导入创新视野:重新衡量国际城市

    (一)资本控制能力与国际城市1.0时代的认识

    长期以来,国际城市的实践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国际城市(也有称其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多将其概括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等,更多是强调其国际枢纽的控制功能和服务功能,关注金融、房地产、证券、保险(合称FIRE)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归纳起来的研究路径主要包括4类:①从国际金融服务角度研究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及其网络体系;[1]②以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等为依据,研究国际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2]③以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全球化和集聚状况来诠释信息时代的全球城市;[3]④以跨国公司的办事处网络系统及其高级服务业等综合性指标研究国际城市网络体系。[4]整体而言,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是资本竞争阶段1.0版国际城市形成的基础,也形成了既有的以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作为国际城市评价的基本思维。

    作为当今国际城市内涵的代表性分析,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GaWC)将城市按照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管理顾问以及传媒6类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的分布进行研究,[5]基于卡斯特尔“流的空间”概念考察城市间的连接关系,得出对全球525个城市的联系度和等级认识(见表1-1)。

    表1-1 GaWC世界城市等级前50位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GaWC 2000年和2010年两轮大规模调研的城市地位变动可见。有一部分城市在金融资本意义上的城市联系度得分大幅下降,以至于城市等级排名也明显下降。比如美洲的洛杉矶排名从第9位跌至39位,旧金山的排名从第17位跌至47位;欧洲的法兰克福从第14位跌至32位,阿姆斯特丹从第13位跌至23位;亚洲的台北从第18位跌至28位,雅加达从第20位跌至25位,而这恰恰是按常识所难以解释的(见表1-2)。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间恰恰是洛杉矶、旧金山、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以及台北等城市,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发展中被公认为关键的创新城市。即使是在资本领域,旧金山也是公认的风险投资的集聚地。这就提示人们注意:以资本控制能力为出发点的国际城市分析认识是否全面?进而提问:什么是更完整的国际城市认识?更为真实的国际城市实力格局是什么样的?

    表1-2 GaWC城市排名(2000~2010年)变化超过5个位次的城市

    (二)创新能力与国际城市认识新纬度

    当前全球新的经济长波正在形成,世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低碳化”和绿色增长趋势日益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方向。谁把握住该轮新兴技术与产业兴起的核心技术,谁就能重新控制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心。因此,世界经济正进入创新竞争的阶段,相应地,城市产业经济功能也日益呈现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制造转向研发、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创意发展的趋势。城市特别是核心大都市成为信息、技术、品牌、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载体和聚集地。城市功能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创新”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打造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中心城市,正成为各国占领新的科技制高点进而控制全球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主要方式。位于澳大利亚的咨询公司2Thinknow于2007年开始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6]是目前为止覆盖面最广的城市创新能力考察报告。该报告对于创新采取了一个广义的认识,把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都纳入了考察范围。报告认为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资产、人力基础及市场网络(分享创新的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有162个因子。其中文化资产包括艺术、文化、体育、音乐、环境、公园、场地和等要素;人力基础则包括产业、商务、制造、技术、创意、零售、交通、流动性等设施;市场网络包括经济、军事、贸易及其他全球网络联系。

    2010年《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对全球331个城市进行了创新能力的分析,其中,美国、德国、法国分别以23个城市、16个城市和9个城市位居前三。中国则有5个城市入榜,分别是香港(第15位)、上海(第24位)、北京(第53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