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
一 2007年金融调控紧缩力度空前
从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频率和力度来看,2007年金融调控的紧缩力度是空前的,尤其是对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频率为历史罕见。
(一)数量型调控:大力回收流动性、频推创新工具
数量型调控重点在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和信贷投放。在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除了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常用的数量型工具外,还推出了吸收特种存款和特种国债市场化发行等创新工具。
1.八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深度“锁定”过多的流动性
央行分别于1月15日、2月25日、4月16日、5月15日、6月5日、9月6日、9月25日和10月25日先后八次调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提高到13%,达到了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5月15日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上调至5%。这是2004年以来央行第三次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回笼流动性
1~9月,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06期,共36320亿元,同比增长19.5%。为缓解央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在3年期央行票据停发一年多以后,自2007年1月底,央行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回收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在每周两次的票据发行中,基本上是在每周二发行一年期票据,周四发行3年期和3个月期限的票据。在央行票据发行中,采取了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6期定向央行票据,共7050亿元。
3.吸收部分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商行及信用联社)的资金作为特种存款来回收流动性
央行曾在1987年和1988年两次向农村信用社和央行广东分行等机构开办各50亿元特种存款,均有调整信贷结构的目的。2007年10月下旬,央行在时隔20年后重新启用特种存款,意在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4.通过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回收流动性
2007年6月下旬,经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拟发行特别国债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第一批6000亿元特别国债8月29日由财政部向中国农业银行发行后,再由央行向农行购买,最终由央行全额持有。9月份,财政部宣布年内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由于直接面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公开发行,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起到直接回收流动性的作用。
在控制信贷投放方面,央行所采取的数量型工具主要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年内,央行多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示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银监会也多次警示商业银行密切关注信贷风险。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提高了第二套(含)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明确提高商业用房购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等。
(二)价格型调控:结合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利率和汇率水平
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汇率是价格型调控的重点。央行在调整利率和汇率杠杆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
截至10月底,央行先后在3月18日、5月19日、7月20日、8月22日和9月15日五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8月份为不对称加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上调0.18个百分点。在其余四次加息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此外,8月15日起,财政部将利息税率由20%调减到5%。数量型工具的使用造成银行间流动性收缩,银行间市场利率也有所上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由1月份的1.86%上升到9月份的3.36%;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由1月份的1.66%上升到9月份的4.03%。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开始建设。
人民币汇率调控方面,结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引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一是2月11日发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进。8月23日,根据《办法》公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二是5月21日,央行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