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2006年拉美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进程基本按照人们的预期发展,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基本得到尊重,体制的有效性基本得以维护。与此同时,拉美地区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政治发展的差异更加明显;拉美地区政治力量对比仍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左翼力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左翼力量之间的差异也更加明显;在拉美政治发展过程中,体制性缺陷成为威胁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拉美国家需要通过不断推进政治改革进程来维护政治的稳定。
一 拉美地区政治进程未超越预期,政治相对平稳
(一)政治进程基本按照人们的预期发展
2006年拉美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是14个国家相继举行全国性选举或政府换届。2005年底洪都拉斯和玻利维亚完成大选,顺利实现政府换届,2006年拉美地区又陆续有14个国家举行全国性选举,其中哥斯达黎加、海地、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圭亚那、巴西、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智利和委内瑞拉举行总统选举,萨尔瓦多和多米尼加举行议会选举,玻利维亚举行全国立宪大会选举。举行大选的还有加勒比岛国圣卢西亚。一些国家的竞选非常激烈,选举过程充满悬念,其中有的国家甚至对大选的结果产生争议,引发了局部动荡。但从总体上讲,拉美国家大选结果基本未超越人们的预期,多数拉美国家未发生重大或足以改变拉美政治发展方向或全局的重大或突发性事件,政治发展基本呈现相对平稳的局面。
(二)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基本受到尊重
2006年拉美14个国家的大选均按照预定程序和预定计划进行,各主要政党的竞争与合作在各自国家法律框架内进行,政党登记[1]、候选人的推选、竞选的进行、投票安排、选票统计、选举结果公布、一些国家第二轮选举的安排和举行,均按照法定的程序操作和完成。大选基本在平静气氛中进行,即使在哥伦比亚这样政治暴力活动一向严重的国家,选举气氛也比较平和。海地和圭亚那等少数国家在大选前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力事件,但选举进程比较平稳、顺利,选举中未出现严重的暴力事件。
(三)政治体制的有效性基本得到维护
在对2006年大选结果的认同问题上,拉美国家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多数国家的选举结果公布后,各政党和候选人未提出异议,即使在大选第一轮领先、第二轮失利的候选人也比较平静地接受了大选结果(如秘鲁和厄瓜多尔)。第二种情况是反对党或在大选中失利的政党对计票结果提出批评、质疑,甚至引发争议,但未引发动荡。最早的争议出现在洪都拉斯,2005年11月27日大选投票结束后,两大传统政党候选人都宣布自己获胜;委内瑞拉主要反对党抵制了2005年12月的议会选举;海地在大选计票过程中接连数天爆发示威游行,许多人对计票工作缓慢表示不满;在哥斯达黎加,公民行动党候选人索利斯对最高选举法院的计票工作提出强烈批评,一些反对党对选举提出多项申诉,致使最高选举法院未能及时公布正式选举结果;圭亚那反对党总统候选人也指责官方在大选中有舞弊行为。上述分歧和争议最终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得到解决,大选结果得到各主要政党和政治力量的尊重和承认,政治稳定性得以延续。第三种情况是对大选结果不认同引发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加剧政治危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墨西哥。
判断一个国家政治是否稳定,主要并不在于这个国家的主要政党或政治力量是否有争议和分歧,而是这些争议和分歧最终能否以合法方式、在体制之内得到有效和及时解决。拉美绝大多数国家最终在体制的框架内解决了围绕选举结果产生的分歧和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体制的有效性。
二 拉美国家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
2006年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上政治比较稳定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特别是在墨西哥和智利),而那些在传统上经常动荡的国家(如安第斯地区国家和海地等),政局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尽管这些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困境。
(一)传统上比较稳定的国家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
1.墨西哥出现政治动荡
1994年发生的恰帕斯危机虽然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但危机只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内,并未对全国的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相比之下,墨西哥2006年的政治冲突和动荡,却更多表现出全国性特征。2006年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