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一 智利学生运动引发中等教育危机
2006年4月底到6月初,智利爆发了激烈的学生运动,这是智利近30年来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这次运动是公立学校的高中生发起的,因此又称“企鹅革命”(Penguins’ Revolution)或“企鹅游行”(The March of the Penguins)。[1]他们要求免费乘坐公交车,豁免大学入学考试费,减少每天上课时间,废除“教育法”(即第18962号法),要求中央政府更大地干预失灵的公共教育体制,结束市立公办教育,增加教师数量,建设学校,缩小班级规模,为所有的人提供优质和平等教育等。高中生运动得到来自智利大学和圣地亚哥大学等大学生的支持和参与,支持他们的民众也达87%。
智利是拉美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什么如此激烈的学生运动会发生在教育比较发达的智利?这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的。
从20世纪初开始,智利基础教育一直由中央政府管辖。教育部不仅统一制定全国中小学课程,而且还负责管辖所有公立学校。军政府上台以前,智利有80%的中小学是公立的。[2]1964~1974年间,智利国家的公共教育开支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这期间中小学学生增加了130万人,因此智利素有“教育者国家”(Educator State)[3]之称。皮诺切特上台后,走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将公立中小学的管理权从国家教育部转移到市政府,实行分权化和市政化。鉴于中小学公立教育的效率太低,智利还实行了教育券制度,鼓励私立教育的发展。智利是唯一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使用教育券的国家。皮诺切特教育分权化和私有化的结果之一就是私立学校的大规模扩张,大量公立学校学生纷纷转入私立学校,现在智利有50%以上的中学生在私立学校上学。[4]
1990年皮诺切特又将这些改革纳入教育法,并使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这样,要想改变此法,就必须得到议会绝大多数人同意。因此90年代民主政府上台也没有改变这一教育模式,2005年拉戈斯总统甚至加快了高等教育私有化的进程。在教育券计划已经不得人心的情况下,巴切莱特还许诺将教育券制度推广到学前阶段。
教育券的理论预想本来是保证教育效益和平等,但智利的实施结果却并非如此,智利中等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的质量非但没有提高,而且有下降趋势。据调查,智利市立学校只有2.1%的高中生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5]私有化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也加剧了。据统计,智利有90%的纯私立学校学生能够上大学,而在私立资助学校和市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学入学率仅有10%~15%。
教育券计划实施以后,许多中产阶级家长更有条件将他们的孩子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离开来。正如智利教育政策观察家罗德里戈·科尔内霍所说:“智利教育制度就像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一样,私立与私立资助和市立学校实行分离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而且即使是市立学校也存在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的不平等现象。”[6]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智利的教育制度结构是“有意识地按社会阶级划分的”。智利共产党总书记吉列尔莫·泰利耶最近也说出了有同感的话:“很明显,‘教育法’所建立的教育自由实质上将教育变成了企业,使智利人从婴儿时期就面临教育的不平等。”而且教育券的实施不但没有提高学校效益,还滋生了腐败。智利教育部部长承认,每年有大约4%、价值1.6亿美元的教育资金被校方贪污。[7]智利大学詹妮·阿萨埃尔教授也认为:“政府将公共资金给予那些追逐利润的私立学校,而没有任何控制机制,智利是世界上唯一这样做的国家。”[6]
随着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跟着提高了。在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们要求知识权,认为“教育是权利,而不是特权”。[8]政府应该趁财政富余投放更多资源在教育上。这一代学生出生在智利的繁荣年代,是后皮诺切特时代的人,已经疏远了皮诺切特的右翼独裁,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好斗,他们反对“消费社会”的观念,反对把教育当成企业并按照企业的方式来经营,认为公共教育只能由国家来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平等。
另外,2006年的智利学生运动带上了高科技的烙印和特色。这些学生成长于高科技时代,他们对科技、教育和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能熟练地运用高科技,通过网络的博客和聊天室以及手机发送信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