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2006年5月25日,阿根廷政府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举行仪式,庆祝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担任总统三周年。据《号角报》的统计,约15万人参加了集会。其中既有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也有工会领导人、“拦路者”运动的代表和普通群众。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基什内尔的支持者还打出了“我们希望你连任”的标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在2002年之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最终登上总统的宝座,并在执政三年之后仍然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呢?答案就在于:在这三年之中,基什内尔采取了有别于前几届政府的内外政策,把阿根廷从危机的“泥潭”中解救出来,推上了全面复苏之路。
一 基什内尔执政以来阿根廷国内形势回顾
2003年是基什内尔上台执政的第一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阿根廷经济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下滑之后,重新进入增长期。尽管衰退后的首次增长完全属于恢复性增长,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8.8%的增长率不仅在阿根廷,而且在整个拉美地区也是少有的。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阿根廷经济继续以9%和9.2%的速度增长,大大超出了拉美的平均增长水平。到2005年,在实现了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阿根廷经济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这标志着阿根廷在宏观经济上已经基本摆脱了危机的影响。预计2006年和2007年将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在经济全面复苏的过程中,内部需求和消费的扩大,以及国内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起到了关键的拉动作用。
2005年,拖延了四年之久的债务重组计划终于获得成功,约620亿美元的旧债转化为350亿美元的新债。虽然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高,[2]但债务互换计划延长了阿根廷外债的偿还期限,提高了比索债务的比重,并且极大地减轻了利息负担。
伴随宏观经济水平迅速恢复的是社会形势的改善。2002年阿根廷的公开失业率曾一度高达19.7%,2005年回落到11.6%,[3]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就业形势的好转使贫困化的趋势终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贫困人口比重和赤贫人口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45.4%和20.9%下降到2004年的20.9%和11.1%。[4]虽然仍高于1999年的贫困水平,但如果经济继续强劲复苏,估计贫困比重还会有所降低。随着社会问题的缓解,社会稳定程度有所提高,近年来一直比较活跃的“拦路者”社会运动也逐渐陷入低潮。
经济上的繁荣使基什内尔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并带来了政治上的稳定。在基什内尔上台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尽管阿根廷政坛仍然矛盾重重,正义党内部也纷争不断,但并没有影响到基什内尔执政地位和权力基础的巩固。2005年10月,阿根廷举行了中期选举。基什内尔联合支持政府的党内外各派力量组成的执政联盟“胜利阵线”,最终在参议院的72个席位中赢得42席,占绝对多数席位;在众议院257个席位中赢得118席,成为众议院最大的政治力量。中期选举的胜利不仅是选民对基什内尔政府政策的肯定,而且也将为以后推行的政策措施提供更大的自由。
二 发展模式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加大选之前,基什内尔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只有20万人的南方小省的省长,毫无治国经验。他能够上台执政,得益于梅内姆在第二轮选举中自动退出。但是,基什内尔在圣克鲁斯省连续担任了12年省长的经历以及领导该省成功地免于危机影响的才能,完全可以证明他已拥有了作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素质。基什内尔的当选没有经过第二轮投票,在第一轮中他的民众支持率已经遥遥领先于梅内姆。在历经磨难的阿根廷,人们逐渐对老牌政治家的无能和腐败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迫切需要一位“新人”为他们的国家重新注入活力。基什内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选总统的。
在竞选期间,基什内尔就表明了变革的立场。2003年5月25日,基什内尔在国会发表了48分钟的就职演说,其间共被49次掌声所打断。其演说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变革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出要重建“国家资本主义”,但这并不等同于闭关自守和保护主义;二是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应为社会不平等负责,保护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使他们享受到教育、医疗和住房;三是要通过规划和实施各种公共工程来振兴经济,创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四是摒弃借债求发展的模式,不再为还债而付出饥饿、排斥和冲突的沉重代价;五是强调财政平衡的重要性,但实现平衡的手段不是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