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
一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发布的《斯特恩报告》[1]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各国借助低碳技术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强调人类必须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巴厘路线图”的达成,使得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纷纷推出绿色投资计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推动绿色就业。
各国实施低碳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路径:①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②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发展更多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低碳型产业,如技术型服务业,旅游与会展产业,软件产业,环保技术产业,有机农业,花卉种植等林副产业等;③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能源相关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环保型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④消费模式的改变: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消费模式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公众对低碳社会的认识,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⑤其他政策和技术手段:如积极发展森林碳汇,发挥生态系统吸收碳的能力;利用碳捕获技术对碳资源进行再利用,或借助碳封存技术减少地区碳排放总量等。
低碳技术、产业升级和发展低碳能源等低碳发展途径都需要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的一系列投入来实现。借助投资乘数效应,整个经济体系能够逐渐转向以低碳排放、低资源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型经济。
二 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就业的关联
(一)低碳发展对投资和就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以化石能源燃烧产生温室气体效应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的关联,一般认为取决于经济规模、产出结构、投入结构(资源禀赋)、生产率、环境技术等因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被广泛用来检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开始被作为一种环境污染问题进入研究视野。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经济开始出现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特征,而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低碳化[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统计,2008年中国人均GDP(PPP美元)已超过了5000美元,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不过由于技术的蛙跳效应,中国有可能利用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要实现环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目标,对于环境投入及其就业影响国外已有不少相关研究。1990年以来,为了配合各国环境政策改革,欧盟国家的研究者积极探讨了环境税收、环境投资和企业新技术投入的就业效应。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几个主要的投入要素,即:资本、劳动力、能源和技术,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贡献。研究发现,在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4][5][6]。其政策含义在于,如果能源与非能源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能源价格提高或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以通过能源的资本替代或劳动力替代,继续保持行业产出的增长;反之,如果某一行业的能源与非能源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则提高能源利用成本的环境政策就会减小行业对能源要素的投入比重,从而降低行业产出水平。由于劳动力投入与自然资源投入的互补效应,理论上清洁技术投资常常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项对5个欧盟国家的1500家企业的调研指出,企业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投资会导致就业缩减,但是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革新将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净效应,尤其是将终端部门的技术创新扩及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清洁生产过程[7]。一些实证研究发现,采用清洁技术使得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就业效应表现为企业劳动者的健康和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以及企业员工激励增加[8]。
从不利影响来看,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不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