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福建省福安市、霞浦县的试点工作始于2002年与2003年,两地的小额信贷项目都由当地的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以下简称农户自立服务社)具体负责实施。十多年来,两地农户自立服务社结合当地实际,面向广大乡村农户,坚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扶贫开发精神,努力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们不仅使自己由小到大,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当地农户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集体、个人先后都获得了多种奖项。[1]央视经济频道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财经报社、福建日报社等新闻单位也曾多次对服务社项目的不同层面进行了采访报道。服务社项目还受到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美慈组织、格莱珉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法国的沛丰基金、台湾的喜马拉雅基金会等曾先后十多次到霞浦考察服务社项目。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了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并总结福安、霞浦经验,在全国其他省份推广。[2]
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项目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如:刘国旺对早期福安市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项目运作模式的合理性做了探讨。[3]甘少浩以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2004年1月份至6月份的基本运作数据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影响小额信贷项目持续性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项目绩效的可行途径。[4]温小龙的文章介绍了福安市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概况、运作模式及扶贫开发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5]郑寿明等则从农村微型金融组织演变的角度考察了福安农户自立服务社的若干发展趋向。[6]上述文章虽已涉及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项目发展的相关层面,但它们主要是从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既没有对服务社发展进程的考察,也缺乏深度分析。因此,对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项目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化。笔者以前述研究及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从社会企业成长的角度,考察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的发展路径,分析农户自立服务社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福建经验的借鉴意义。
一 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的发展路径
福安、霞浦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项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也是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一)服务社的成立
福安市、霞浦县两地皆处福建东北部,依山傍海,现属宁德市管辖。在宁德各市县中,福安、霞浦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过去陆上交通不便利、长期海防建设等原因,发展仍然滞后。福安市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5公里。2007年,该市共有161122户599488人,其中农业户有108116户491372人,分别占67.1%、82%。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畲族人口近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畲族人口的9.7%和16.7%。全市土地总面积282.015万亩,其中丘陵山地226.6万亩,水域、滩涂22.7万亩,耕地32.6万亩。1986年,福安市被列为国家贫困县。霞浦县陆地面积1682.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04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该县辖1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15个行政村。至2007年,全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38万人,占86.31%;非农业人口7.04万人,占13.69%;有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4.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4%。
福安、霞浦经过第一阶段(1986—1994年)八年大规模扶贫和第二阶段(1994—2001年)“八七扶贫攻坚”后,贫困问题虽然得以缓解,但仍未能根本解决。据统计,2005年霞浦县农村收入在1000元以下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6771户15447人,收入为1000—1500元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6472户22335人。2007年,福安市人均纯收入1100元以下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020户8889人,人均纯收入1100—1500元的未稳定解决温饱的相对贫困人口有11570户52065人,人均收入1500—1800元的低收入户有22300户108160人,尤其是老区和少数民族山区还存在返贫现象。
由于大部分人口多分布在面积广大、距离偏远的山区、海岛,行政村以下的贫困农户很难获得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贷款。多数贫困农户又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传统的信用社服务方式很难适应农户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