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社会企业与贫困村庄产业发展——四川省民乐村灾后生计重建案例研究
    ——四川省民乐村灾后生计重建案例研究

    作者:陆汉文 史翠翠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摘要:

    农民组织化是产业扶贫的难点。以外部公益或公共组织及其扶持资金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创办合作制社会企业,是有效组织农民并推进产业扶贫的一条新途径。这种社会企业既有利于克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合作困境,又可以限制营利性企业为资本逐利且亲富疏贫的本性,具有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加以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研究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涉及很多方面,农民的组织化问题是其中一个基本面。[1]在常态下,农民的组织化是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延伸利润链条的重要条件,是农民改善公共服务和自我服务机制的基础;在发生自然灾害等非常态下,农民的组织化也是灾后有效恢复与建设的基础。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灾后重建工作气势恢宏,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重建了高标准的道路、电力、学校、医院等硬件设施,而且通过重建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促进了整体发展能力的提升。当然,相对而言,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社区利用这些机遇的能力要弱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较低水平的经济资本存量和组织化程度决定的。[2]

    事实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伊始,即有一些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认识到农村贫困社区更需要帮助,特别是需要帮助提升长期生计发展能力,并展开了实践探索。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四川省民乐村开展灾后生计重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此案例的简要分析,就农村贫困社区如何改善经济资本存量水平和提高组织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就推进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利润的新机制进行了探索。本文希望揭示,以现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在合作社之外或者说在合作社之上(包含合作社的合理成分但超越了合作社),存在推进农民生计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组织化的另外出路,而且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出路。

    二 村庄基本情况

    民乐村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望龙门山脉,东临民乐水库,南有红岩渠,海拔1095米,地势平坦,年平均气温为21.0℃左右,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好,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辖域总面积为2200亩,其中耕地有1920亩。

    民乐村隶属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位于该镇东北部,紧靠西南镇和遵道镇,处于三镇交界地带,距土门镇约7公里,在与周边中心镇的政治经济联系中处于边缘位置。全村分7个组,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总户数为535户,户籍人口共1355人,其中男性687人,女性668人。父母和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的比例较高,占到四成左右。汶川地震导致全村死亡27人,受伤9人。

    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这两个正式组织外,民乐村村民2001年以后自发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佛教组织——佛教协会。该协会定期开展念佛诵经等宗教活动,在村子里影响较大。佛教组织的公共活动也带动了村庄的老年人活动和妇女活动,老年人组织和妇女组织也焕发出生机。但是,在汶川地震前,民乐村完全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任何专业合作社。村里有手工编织、刺绣和家庭养殖方面的能人,带动了一些农户参与,有向组织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地震之后,这些能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组织化的苗头也就不复存在。

    2007年,民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00元。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猪、鸡、鸭等家庭养殖比较普遍。外出务工人员一般在500人左右,即平均每户大概有1人在外打工。由于周边城市白酒等产业发展较好,民乐村村民大多数在本地打工,到外省打工人数通常不到打工总人数的20%。

    三 生计发展的实践探索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考察,选择民乐村开展贫困村生计重建试点。

    (一)生计重建的基本思路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民乐村的援建工作以解决农户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住房重建为基础,以生计重建为焦点,以促进形成可持续生计为目标。

    住房重建同时也是村庄动员的过程。通过住房重建,中国扶贫基金会得到了农户的认可,积累了与农户打交道并组织农户的具体经验,进而在村庄扎下根来,为生计重建创造了条件。

    生计重建的重点是组织创新。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通过组织创新,不仅将农户组织起来,而且将这种组织深深嵌入市场机制中,引导农户逐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生计重建并非传统生计的简单恢复,而是希望超越传统家庭经营方式,探索新的生计模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向民乐村投入531万余元重建资金,其中30%用于支持农房重建(平均每人1200元),20%用于能力和文化建设,50%用于生计发展。以生计发展资金为基础,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动成立了民乐种养专业合作社。生计发展资金量化为农户股份,由种养专业合作社集中管理和使用。种养专业合作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