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社会福利的内卷化及发展——中国市场化转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
    ——中国市场化转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

    作者:王思斌 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快速持续增长,全社会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状况没有改善,本文称之为“社会福利的内卷化”。本文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例,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指出在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责任结构中,政府责任后退,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投向出现偏差,医疗服务商品化,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是社会福利内卷化的原因。2003年以来社会福利开始走出内卷化状态,走向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对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实施。文章还讨论了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型得以实现的条件。

    Abstrac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uccessiv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fter economic reform and especially after its shift toward market economy in 1990s.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total input on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welfare ha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However,social welfare condition of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citizens and particularly of those low-income groups has not been improved,which the author defines as “involution of social welfa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health care service analysi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nvolution of social welfare in China,namely,government retreat,commodific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serious unfairness of wealth distribution in the responsibility structure of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welfare.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welfare involution somehow has changed since 2003,when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cientific approach of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erson-centered soci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paper,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pre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ocial welfare.

    一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的角度

    1.问题的提出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力增强,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滞后的。许多民众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有的还在下降,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的出现就是例证。关于社会保障不足、社会福利滞后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不但揭示了社会福利落后的事实,也对一段时间以来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提出某种警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社会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这促使我国社会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关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路径的理论解释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建构还需要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改革的前20多年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发生了市场化改革。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体制为基础的高保障模式,而代之以社会福利多元主义。在这方面的重大改变就是改变了以往的单位办社会、单位办福利的制度,同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这样,虽然政府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总投入在不断增长,但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服务者个人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从而使得民众福利没有明显提高。从总投入、投入结构和民众福祉的角度来看,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滞缓的。看病贵、看病难,上学贵、上学难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甚至在几届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也成为热点话题。这实际上是我国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领域出现了严重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和社会政策的实施,这些问题有所解决。但是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界对这一重大现象仍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本文希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2.本文的分析框架

    本文从社会财富增长、社会福利投入总量及其分配,以及民众福祉状态的比较入手,借用相关理论概念对之进行分析。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或分析模型(见模型1)。

    图1 社会福利的分析模型

    这个分析框架(分析模型)是希望在经济增长、生存风险、福利投入和民众福祉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分析市场化改革以来民众福利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一般用增长率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力增强了。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正向指标。生存风险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威胁,它包括就业(失业)风险、人身风险、疾病威胁等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压力。人们所追求的是经济的富裕和生活的安定,所以生存风险是一个负向指标。福利投入指的是为了促进人们的福利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性投入,这包括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投入,福利不但有量的多少,而且具有分配性。一般说来,福利投入越多,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也就越多,它基本上是一个正向指标。民众福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生活的幸福的评价。它与福利有一定关联,但又强调人们在福利投入状态下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任何社会的目标都应该是增进民众的福利,因而它是一个正向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高速持续增长,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所追求的,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要宽得多,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较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等。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们从中获得的收入的增加,人们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好处,这可能会进一步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福利投入;另一方面,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大的生存风险,包括就业风险、健康风险、生存环境风险等。我们看到,在向市场化快速转轨的过程中,社会问题增加,底层民众所遇到的基本生活方面、精神方面、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风险在增加。经济增长与福利投入的关系应该是正向关系(或正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基本民众的生存风险也是正向关系。比较明显的是,生存风险与民众福利是负相关关系,即生存风险的增加会减弱人们的福祉。福利投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