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必要性、现状及展望

    作者:汪小亚 余文建 郭勇 王海全 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摘要: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对推进地区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全面经济合作,增强区域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应积极推动地区金融合作。现有合作基础、经贸联系日趋紧密构成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因素,而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潜在冲突也使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制约,这决定了东亚金融合作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应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层次展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在近期内应将重点放在支付结算、反洗钱、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等方面上,在中长期则将重点放在完善地区金融监管和危机救助机制、各国政策协调、地区债券市场建设等方面。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对推进地区金融合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拟在梳理区域金融合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东亚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近期和中长期推进东亚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开创性研究为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反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哈马达理论模型。此外,诸多国内外学者也运用这些理论对东亚地区金融合作进行了探讨。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所谓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一种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且汇率彼此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的最优效果,即对内稳定物价、控制失业,对外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关于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蒙代尔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换言之,具有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的几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

    蒙代尔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和拓展主要着重于最优货币区标准方面。麦金农(Ronald McKinnon,1963)提出,应当以经济高度开放性作为最优货币区的一个标准,相互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国家和地区,应组成一个共同的货币区,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外统一浮动。伊格拉姆(James Ingram,1969)则提出,应将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彼得·凯南(Peter Kenen,1969)提出以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托尔和威利特(Edward Tower和Thomas Willett,1970)认为,“政策一体化”的国家和地区,即具有相同政策偏好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哈伯勒(G.Harberler,1970)与弗莱明(M.Flemming,1971)还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

    (二)国际金融政策协调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滨田宏一(Y.Hamada)提出的哈马达(Hamada)模型用博弈论说明了两国条件下的政策协调过程,对两国之间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给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哈马达指出,仅仅将区域货币安排当成集体行动的最大不足在于忽略了成员国间的摩擦,而事实上,由于政策溢出效应广泛存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的政策不加以协调,很可能会导致极为低效的产出。该模型分析了两国货币政策协调与不协调导致的三种不同解,即合作解、纳什均衡解和斯塔克尔伯均衡解。对这三种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进行任何协调的非合作解(纳什均衡解)效率最低。斯塔克尔伯博弈通过承诺规则来协调两国货币政策,虽然两国的结果都好于缺乏协调时的纳什均衡,但两国得到的好处并不相同。领头国的好处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尾随国,即存在“先发优势”或“后发优势”的问题,所以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有时两国会争做领头国,有时两国又都不愿意出头做领头国,效率最高的是合作解。这说明协调产生的合作均衡有利于双方福利的提高,不过协调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即双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多少)则取决于博弈双方的谈判力量,而且随着博弈双方地位的此消彼长,在长期内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势必被打破,双方又开始新一轮的谈判与协调。可见,哈马达模型为国际金融政策协调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三)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研究

    关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及模式、步骤等几个方面。

    1.关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兰德尔·亨宁(Randall Henning,2002)认为东亚金融合作有益于促进该地区的经贸发展。《清迈倡议》是一种谨慎的规避金融风险的手段,是对多边机构融资的一种补充,可促使该地区为加强区域监督与政策对话而努力,可在较长时间里支持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而且有助于支持东亚区域的政治目标。

    2.关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可行性

    Jeffrey(1999)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具有非制度化、非正规化特点,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