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时间:2012年7月20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葛岩
主持人:各位同学,下面我们邀请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深圳大学传播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岩教授。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文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及建筑历史系硕士、博士,信息科学及电讯工程系硕士。
他的研究和写作涉及艺术、考古、媒体经济、媒体制度和商业传播效果测量等多个领域。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利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分析、测量和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在行为科学的范式中观察和理解传播行为。
葛岩:感谢谢老师的介绍,我今天的题目是《从黑箱到黑箱》。这是一个比喻,讲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心理和行为研究的基本范式的变化。首先我们定义一下“范式”,它指的是一些基本的定律、理论、应用和相关的仪器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其实我们有意无意间都在研究中使用一些范式,这些范式被一定的研究群体所接受,同时他们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一种范例。比如大家研究一个问题,立马会想到用什么方法、理论,这些都是你受了一些训练,接受了一定的研究群体的基本范式。
对于大脑和行为研究的范式,在很长时间都被比喻为“黑箱方法”。这很好理解,我们研究大脑,没有办法知道大脑里面什么样,这是一个黑箱,所以我们通过输入一些信息来观察输出的信息,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推测大脑里面是怎么样的。举例,给你一个疼的刺激,你会尖叫,我就知道,这个信息传到大脑中枢后会带动你躯体的很多感受,而这个感受是你所厌恶的、难以忍受的。基本上我们对大脑的研究很长时间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这个方法有它的弊端。在座各位学新闻传播的同学,很多都做过问卷,这实际上就是黑箱的方法,但事实上,人是不是能准确报告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比如说,你在街上接到一份问卷问你是如何买的这件衣服?你是真的知道你是怎么买的么?通常题目的答案选项会有诱导性。按照社会科学的理论,尤其是经济学理论,假设人是理性自立人,即you know what you are doing。但事实上,经济学家自己也会怀疑他知道自己干嘛要这么做?这是个疑问,20世纪整100年,心理学对于人的理解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人其实并不是那么理性的,最极端的一项就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受到潜意识的控制,核心是性欲。人社会化后欲望被压抑,不断有冲动,意识对其压抑后会有变形,体现为或者神经病或者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弗洛伊德的方法更像是一种哲学,现在的实验心理学不是很关注这种东西。
什么是潜意识?我相信所有人都用过潜意识这个词,潜意识就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那如果是没有被意识到的,你何以知道?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某种程度上都以经济学的“理性自立人”为baseline,然后去看人的真实反应。我们不断发现人真正的决策和行为是和理性发生偏离的。那怎么样才能客观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对传播学界的人来讲,就是当你碰到一个信息后,你究竟是怎么判断的?刚才天涯的胡主编说要理性,那人什么时候理性?什么时候不理性?造成不理性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现代心理学感兴趣的地方。
从心理到生理上的研究在西方很长时间都是禁忌,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如果你证明了不同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或是不同种族间的差异,你这个大学老师就要辞职了,会导致很多抗议,因为它被认为是政治上不正确的。但这个研究领域从医学的角度是可以做的,所以在医学上积累了很多证据。推荐一本书,《笛卡尔的错误》,开篇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包工头,被认为是温和的、有责任感的、很有能力的。有一次修公路炸山,钢钎飞起来穿过他的头颅,通过手术他竟然活了下来,但性格大变,智力没有问题,但没办法和人相处,最后只能跟着马戏团展示自己疤痕为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些精神学家研究了他的头颅,用3D电脑模拟,鉴定一些脑部区域可能受到了影响。还有一些基金管理者,脑子上长了小瘤,开刀后,脑部一些组织也被割掉,术后IQ高于常人,但生活中什么也干不成。这两个研究发现脑中主管情绪的区域被破坏。
神经学家认为,第一,大脑每部分对于你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判断和行为都有它自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