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它在区域竞争中的胜负乃至生存和发展。近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产学研区域合作提出了现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强;另一方面,目前沿海城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化工、机械加工等领域,需要加强地区间的产学研合作,以借助外部科技资源增强本地区的科技能力。
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丰厚,但受体制和机制等的影响,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变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和创新优势。突破产学研区域合作的瓶颈,将是大连抢抓下一轮发展机遇的重要方向。
一 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区域布局及其合作状态分析
(一)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力量的区域分布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计划调控等手段,辽宁省重点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是辽宁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大连作为科技龙头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区域产学研布局来看,大连与沿海其他城市之间既存在着明显优势,也存在着互补关系。
1.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分布
表1 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分布情况
2.科技财力资源区域分布
表2 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科技财力资源区域分布情况
3.辽宁沿海城市专利构成情况
表3 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区域专利构成比例情况
4.辽宁沿海城市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表4 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5.辽宁沿海城市研究机构区域分布情况
表5 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研究机构等区域分布情况
(二)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的区域规划和组织力度不够
目前大连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机构,缺乏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和顶层设计,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经济、科技、教育、科研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参与产学研合作,多头管理、无序的状态使得创新合力难以形成,造成产学研合作资源的浪费和合作渠道的不通畅。
2.产学研区域合作规模小、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的区域合作基本上以高校与企业建立的技术联盟为主,而且也是松散的。比如,大连理工大学与沿海城市企业进行的技术合作,尚未建立产学研区域合作专项资金。目前产学研资金主要来自各城市的企业和政府,风险投资规模小,吸纳社会风险投资介入的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经费不足。
3.产学研区域合作的政策环境不配套
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出台完善的促进、鼓励产学研区域合作的科技计划政策、财税支持政策、创新环境政策和科技服务保障政策,未能形成留住人才、留住项目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
4.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力度不够,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当前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之间产学研合作政策不足,没有针对区域的协同创新系统,也没有针对区域的技术交易场所。现有的各类大学城并没有拿出真正能吸引人才、团队、大学、科研机构入驻的财政、税收政策。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但是目前这些科技资源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5.产学研区域合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企业积极性不高
尽管沿海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了一些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是这样的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渠道较少,特别是区域层面组织的这类活动更少,比如,技术论坛、成果推介会等,没有建立沿海各城市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建立统一的区域技术市场,使得产学研合作缺少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多数企业不愿或只愿意承担产学研合作中的部分风险,因此参与产学研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产学研区域合作障碍的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缺少动力机制。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有利益作为驱动力,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必须从合作中获益,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其次,运行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包括运行主体、行为方式、合作载体、协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