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大连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新探索

    作者:郭志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摘要: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本文首先系统揭示和概括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价值和特征;其次,概括指明大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境与面临的挑战;最后,重点探讨大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大连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正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连”“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是全市热议的两大命题。但是,全力推进大连市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大连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大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给后人留下更多生态资产,实现大连城市的永续发展。

    一 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特征

    1.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

    人与自然关系协调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涵盖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自律性。自然性即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有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自律性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特别是要不断认识和适应自然,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并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2)和谐性与公平性。和谐性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外在表现。公平性则是强调公平与效率、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的统一。

    (3)基础性与可持续性。基础性强调,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可持续性强调,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代代永续发展。

    (4)整体性与多样性。整体性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对现有其他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多样性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承认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人与自然公平、物种之间的公平,以及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5)开放性与循环性。开放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循环性是在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伦理性与文化性。伦理性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伦理形态。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文化性强调一切文化活动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 大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大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大连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积极探求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务实探索大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比如,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试验区、美丽大连建设展示区,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建筑绿色化、产业低碳化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标是建设一座生态低碳、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并在此过程中全面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