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部持续改革和外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我们认为在上述奇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非常现实的“悖论”: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并不协调一致,两者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更明确地说,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相对滞后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政改滞后论”。
当然,某些政治观察者、研究者特别是官方似乎并不认可上述悖论,他们认为“政改滞后论”并非客观事实。201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有关政治体制改革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文章。该文旗帜鲜明地指出:“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成果,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经验。那种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看法既有悖于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1]这可谓是官方对“政改滞后论”最为直接的回应。2012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同时发表多篇文章,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深化”,同时重申“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2]我们可以将上述观点概括为“政改适应论”,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比较有效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
我们注意到,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的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上文所述的“悖论”是客观存在的。如许耀桐指出:“如果对照以上关于政治体制的解释和对原有一套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到政治体制改革在真实地赋予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方面,在切实地改进权力的授予和权力的受制约方面,在增强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方面,我们的实际努力还不够,缺乏实质性进展。”[3]有海外媒体更是评论道:“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受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制约,改革议程在强大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下遭遇巨大阻力,已成为一种主流观察。”[4]
事实上,这些观察和评论中透露的问题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中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证实。2004年4月28日,胡锦涛曾强调:“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不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而近两年来更为直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观点来自温家宝。自2010年8月22日在深圳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温家宝在国内外访问和接受媒体采访中数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并誓言在其“能力范围内,推动政治改革,风雨不倒,至死方休”。[6]王长江指出:“对于中国而言,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不仅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这也是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讲话所传递出来的信号。”[7]任剑涛认为:“国务院总理的这一角色,最能够深切而直接感受到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于整个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掣肘。”[8]郑永年认为:“30年以后,温家宝重新多次强调邓小平所强调过的问题。尽管这并不是说在这30年期间,中国政治体制一点也没有变化,但的确说明了,30年之后,中国仍然被政治体制所困扰,政治体制仍然面临30年之前的老问题。”[9]在具有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举办的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的民意调查中,在回答“中国是否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有高达78.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仅5.0%的受访者持相反态度,认为不应该改革。[10]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很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问题;二是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利益纠葛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进度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比较严重的分歧;三是多数人认为在当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