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文化研究者的政治自觉和身份反省——兼谈如何看待我国“文化研究”的困境
    ——兼谈如何看待我国“文化研究”的困境

    作者:孟登迎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摘要:

    中国“文化研究”目前面临的困境,不只是一个有关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孰轻孰重的问题。因此,不能只从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方面寻求突破,更要深入探讨文化研究者群体自身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英国文化研究的初创者勇于从自身的斗争实践和阶级经验出发,以批判性的态度重新考察英国精英主流文化政治传统,从社会底层汲取思想活力,明确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立场,从而在学术思想和政治实践两个领域实现突破。中国的文化研究实践者应克服学院体制及学科建制的束缚,积极介入现实政治生活,热情关注新兴的民众文化运动,关注弱势阶层的文化权利,自觉担负起“批判性有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才能让文化研究学术与政治生活保持相互促进、相互对话的生动关系,努力为我们的文化研究确立更富前瞻性的政治视野,勾画出更富有理论穿透力的分析架构。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英美学界流行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思潮和研究成果被正式引入我国大陆学术界。十多年来,我们不但译介了大量介绍英美文化研究历史、方法和研究个案的著作,而且在文学研究、艺术研究和传媒研究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带有中国问题意识的本土文化研究实践,一些大学也开展了文化研究的教学活动。文化研究对我国学界的广泛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我们对文化研究思潮的译介和文化研究教育所付出的积极努力相比,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文化研究界目前取得的实际成果还只是差强人意。依笔者浅见,我们似乎还缺乏一些能够对支配性意识形态、支配性生活方式和话语形态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对社会主导性政治结构产生重大冲击的研究成果。

    一 我国“文化研究”面临怎样的困境?

    盛宁先生在2011年发表的《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一文(见《文艺研究》2011年第7期),直接讨论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困境问题。在他看来,我国文化研究成果之所以不够突出,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本应是批评实践的文化研究,误当作所谓的‘理论’去没完没了地揣摩深究。结果,我们始终未能找准自己的研究对象,始终未能提出应该解决的问题,致使研究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他不但对我国文化研究界过多关注文化研究思潮介绍、轻视个案分析的倾向提出了批评,还对英国和美国出现的文化研究热潮各自针对的不同社会问题和呈现的不同政治特征进行了辨析。在进行完这一系列的“症候”诊断之后,盛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我们应改弦更张,认清文化研究的实用性宗旨,把对文化研究的伪理论兴趣转向对于现实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早日走出目前的困境。”[1]

    盛宁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大陆学界接受文化研究思潮的特殊语境,同时能够尊重大陆学界十多年来在本土文化研究实践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就会发现他对于我国文化研究成效不彰的“病理诊断”和“改进意见”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比如,他把我国文化研究成效不彰的原因直接归结为我们“过多”研讨了理论而未能认真分析现实个案,似乎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研究界多年来的实际努力状态,也无助于理解中国文化研究目前深处的结构性政治困境。实际的情况是,在我十多年来所接触的多位学者当中,不乏试图进行个案研究并努力为之实践的人。那么,问题的关键也许并不完全在于我们“过多地”搞了理论译介,而在于我们如何搞理论译介,我们的理论译介有没有真正推进到富有本土化问题意识的介入性阐释?也许问题不出在我们没有认真搞个案研究,而是要深入思考: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些个案,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才能充分调动文化研究学术所特有的那种介入(干预)社会文化政治现实的活力?

    具体到文化研究思潮被引入我国时的特定背景和文化研究学术在英国的独特构成过程,我们更值得做如下的推问:我们对于英国文化研究学术的立场和理论是不是已经有充分历史化的理解,对那些创建文化研究的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追求和知识实践方式有没有深刻的体认?在此基础上,我们大概还得进一步思考: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到底什么样的文化研究成果才真正具有研究意义和政治影响力,促成这种高质量的文化研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政治运动(实践)是不是已经具备?换句话说,倡导和进行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研究的政治认识是否已经真正自觉?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是否已经明确,或者至少经历了充分的商讨和辩论?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理论探讨上恐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这自然会制约文化研究实践的开展。

    这一问题恐怕不只存在于文化研究的理论译介领域,实际自198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译介都几乎未能从根本上克服“简单平行译介”的问题。所谓“简单平行译介”,就是译介者或出版者更多关注对某种西方“新潮”理论进行迅速的译介,而无暇对这种思潮所产生的背景、所适用的社会现实结构、与其他西方思潮以及中国现存的各种思想之间的深层互补关系进行深度分析。这种缺乏“深度互诘”的“平行译介”最终导致大量译介如潮水般竞相奔涌却无人清理思想“水道”,最终只留下淤泥拥塞、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