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本章摘要
儿童贫困表现在很多方面:较高的营养不良比例、儿童死亡率,因贫困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严重的自卑心理等。儿童阶段的贫困削弱了其个人发展机会,使贫困产生代际转移,形成一种“贫困的陷阱”,进而使暂时性贫困转为长期性贫困。消除儿童贫困不仅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公平、公正的主要内容。
1.理论框架
阿马蒂亚·森的开创性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将贫困维度扩展到了更多的层面。按照森的理论,贫困是对人的可行能力的剥夺,发展是对人类真实自由的拓展。收入只是实现人的可行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传统的以收入或消费为基础测量贫困的主流理论和方法,导致公共政策干预贫困时,主要以收入支持政策为主,忽视了促进人类发展的其他若干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儿童贫困的研究,也需要相应地拓展到收入以外的多个维度。从多维角度来测量儿童贫困,以全面改善儿童可行能力为目标。
2.研究方法
本报告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以《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的儿童生存权、健康权、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为框架,从五个维度进行儿童多维贫困评估。使用的方法为王小林、Alkire(2009)发展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使用的数据为2010年中国五省(区)儿童福利服务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基线调查数据。
一 引言
(一)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自2010年以来,其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的社会福利责任也在增加,普惠制儿童福利项目逐渐增加(免费午餐和校车)。除了原有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渐完善,在儿童福利方面,全国全面实现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渐发展的条件下,儿童的医疗保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开始建立,中国通过发展社会福利以增进社会和谐的政策方向基本确立。
虽然有上述成就,但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是毫无疑问的,还需要面对多种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如何最为有效地缓解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当前一个相当紧迫的社会挑战。贫富分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趋势,怎样通过儿童福利领域的适当政策,减缓贫富分化的代际传递,给所有儿童公平的发展机会,急需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值此中国发展和儿童福利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启动了为期六年的“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2010—2015)”,旨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全体儿童的、覆盖到乡村社区的儿童福利制度,为国家建立全面的儿童福利制度提供实证经验。本项目覆盖中国5个省12个县120个村,直接受益儿童近8万名。项目点既涵盖了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也纳入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该项目将致力于在中国建造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儿童福利示范点,全面实现项目目标,真正发挥出项目在未来的示范意义。
本研究以森的能力方法为基本理论,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儿童权利的多维框架,构建儿童贫困测量的多维指标,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测量儿童福利示范区贫困儿童的贫困维度及贫困程度,探究造成儿童贫困的主要原因,最终的目标是要构造一个新的研究与政策框架来帮助实现持久的减贫。相信该研究对完善中国儿童贫困测量具有重要理论贡献,也对完善儿童福利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
(1)学术目标:对儿童多个维度的贫困进行识别(Identification),对中国儿童贫困进行多维度测量,提高以儿童为中心的减贫政策的质量。
(2)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