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一 公私合作伙伴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1.公私合作伙伴治理的主要内涵
公私合作伙伴治理最初产生于欧洲,主要是由地方城市政府发起的实现重振城镇计划,有效解决城市住房、治安、环境等问题的一种治理手段。在西方城市治理研究中,不同学者对“合作伙伴治理”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当前的欧美城市研究经验,公私合作伙伴治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
首先,是指为了有效解决城市问题和推进城镇规划和建设,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对城市政治权力进行再分配,鼓励市民社会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打破传统的公共与私有领域界限,推动单个城市政府与企业、基金会、学术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居民群体之间形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过程,也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的开放互动系统和公众参与系统。
其次,就是不同地域或城市之间,在政府、非政府领域构筑横向多边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解决共同面临的重大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减少矛盾,增加共识,并形成一种长期的区域化决策与管理新体制,其中包括跨国界的全球伙伴合作治理。
2.公私合作伙伴治理的主要特征
公私合作伙伴治理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合作伙伴治理涉及两个或多个成员,而至少一方为公共机构,但那些极具自治性(如美国特别区政府)、市场化角色突出、准政府的公共成员,在合作伙伴治理中可以按照私人领域发挥功能。第二,在合作伙伴治理中,每个参与者就是一个权利主体,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按照自己利益进行协商,而不必求助于一定的权力资源。第三,合作伙伴成员之间存在一种持久性的关系,存在一些连续性的相互作用,但这种持久性相互关系主要是外部多个成员协调的结果。第四,每个参与方对维持合作伙伴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相互交换与转移。在当今强调政府效率的时代,私有领域的有效参与显得更加重要。第五,合作伙伴治理强调多方参与者可以通过谈判做出具有可行性的决定,并对活动结果负有共同责任。
二 国际城市合作伙伴治理实践:动因、效应与趋势
1.合作伙伴治理是欧洲地方城市政府主动寻求体制创新的结果
当今盛行于西方的城市合作伙伴治理,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由于中央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更倾向于服务型,分解原有政府责任并转移给不同组织和机构。整体而言,城市政府面临的是分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城市当局为最大限度地扩大权力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需要寻求新的体制变革。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寻求与社会、其他城市进行合作的城市合作伙伴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大多城市寻求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
2.合作伙伴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协同、转换、扩大预算和整合四个明显效应
一是协同效应,就是参与者可以围绕同一个目标,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增强了工作的有机协同性,有效克服各自为政、利益部门化的问题,实现了1+1>2的效应。二是转换效应,就是在合作进程中,不同参与者不断调试各自原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特别是从价值观念上,相互影响、协商谈判、相互学习,最终达成相对统一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思路,为有效开展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认同。三是扩大预算效应,就是通过合作,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相关资金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各方可以围绕合作开展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资金的联合筹集和预算申报,使得更加容易地从社会、政府、企业等方面获得资金支持,为顺利完成合作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整合效应,即在构筑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整合不同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互补互通、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目标,尤其在城市间横向伙伴构建中,更有可能实现更大区域范围的资源整合,消除城际矛盾,增强区域意识,为区域广大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3.合作伙伴治理是城市政府与社会交界处的一种城市治理方法,但与真正的民主责任制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般认为,城市合作伙伴治理是公共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学术机构等多元机构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协商与资源交换过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