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试探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丘进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摘要:

    第一部分,撷取本书所载各篇文稿之精华,略加评述,以突出本书之特点和要点,此乃作为总报告的一项任务。第二部分,以欧洲华商经济这一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移民经济作为案例,剖析其发展过程、目前处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推及其他地区新侨民的类似情况,从侨务工作的整体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第三部分,试图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把侨务工作的理论研究从粗放式、分散化向内涵式、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及增强理论工作对侨务实践的指导性作了初步探索。

    Abstract:

    The general report is divided into 3 parts.Firstly,the essence of the all articles of the blue book has been captured an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s give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main points and characteristics,this is a key purpose of the general report.Second,the process and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activities in Europe is analyzed as a case study,and some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new angle of the study on overseas Chinese economy in the whole world.Lastly,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and scatted research to an intensive model is presented,and many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practice and guidance for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在本期皮书组稿后期,适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大学举办“第三届中国侨务论坛”,海内外百名专家学者聚首厦门,围绕“加强侨务理论研究,助力实现‘中国梦’”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热烈研讨。除了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博士所作长篇主旨报告和其他领导的讲话外,各界学者提交的论文多达七八十篇,而且作者均有机会在小组讨论会上一一报告(尽管时间非常有限,但这在以往官方主办的类似研讨会上并不多见)。论题大致可以归为五大类:国内外侨情与侨务政策,华侨华人与中国公共外交,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转型,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少数民族侨胞及对台工作。无论大会还是分组,均有不少即席发言穿插其中,颇多精彩。可以说,此次论坛对皮书编者的最终结稿也起到定音鼓的作用。

    一般说来,每一年的皮书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对突出的主题或亮点。例如,2011年作为《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之首发,无疑需要对侨务政策和国内外侨情作基础性铺陈,展示了一些重要信息,同时该皮书也以较大的篇幅,从国际移民大趋势的角度深入分析、探讨了海外侨情的发展历程。2012年的皮书首次以人口学方法系统揭示了美国华侨华人的状况,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该书的几篇文献还深入研究了海外华人华侨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一 本期研究报告的几个特点

    本书是第三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从编辑角度观之,大体上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对拉美、日韩的最新侨情作了详细考察和阐述,尤其是采用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李安山教授所撰《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生存、适应与融合》,对拉美华侨史所作的历史考察,颇有典型意义。文章指出,拉美华侨华人历史及其分期主要受四种因素影响:中国国内局势、华侨华人所在家乡情况(当地政策的鼓励程度、移民历史传统和分布因素)、目标国的局势(国家的移民政策以及偶然性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劳动分工。在此基础上,该文将拉美华侨华人史分为三个阶段,伴有5次移民潮,即1847~1874年、1890~1930年、1949~1950年代、1960~1970年代、1970年代末以来。

    第一次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其间有数十万中国人抵达拉美。以契约华工为主的华人移民主要在拉美从事种植和务农。他们的生存十分艰难。契约期满后,他们或续签合同,或流落城镇,或当自由工,或沿街推销商品。正是在他们当中产生了最早的拉美华商。

    第二阶段经历了三次华人移民潮,而1882年美国宣布排华法案对拉美产生重大影响。排华无疑给当地华人经济带来困难,但也促使华人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宗主国因忙于战争,使拉美各国有机会发展民族工业,华侨华人也趁机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拉美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救亡运动,各地组织建立华侨抗日救国抗日筹饷会,广大侨胞踊跃筹款,支援国内的抗战。此间,多数拉美华侨仍将中国看作自己的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荣归故里,告老还乡。

    新中国的成立对拉美华人产生了不同影响。一些华侨向往新生活,从海外回到中国;另一些人因政治因素而移民拉美。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分治,加剧了海外华人的分裂,绝大多数华侨有意无意地逐渐远离故土,开始嵌入居住国的主流社会。此外,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侨务政策缺乏稳定性,许多华侨原先希望赚一笔钱后归国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与家乡的联系逐渐减少,落地生根成为常态。而新生代的华裔则已经融入当地社会,很难将自己看作“中国人”或“华人”。

    第三阶段的主要背景是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地区对外观光解禁以及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这三个因素为华侨华人移民拉美提供了新机会,进而导致了从1970年代末以后的第五次移民潮。

    目前,拉美华侨华人从事的职业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商业,包括进口、出口、批发、零售等。第二是服务业,如餐饮、洗衣等。第三是知识技术行业,包括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医生、律师、会计、保险、教师、工程师等职业和科研技术等相关职业。第四是制造业、建筑业与资源行业,这也是中国基础工程承包企业向国外迅速扩展的行业。这一行业也带动了华侨华人从事房地产行业。

    该文重点分析了近些年来拉美国家的新移民情况,主要是涌现了大量的华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