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我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多样,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影响范围广、损失重等特点,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气象灾害变化又呈现新的格局和特征,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一 近50年来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50年来,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气候有着明显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区域、频次、范围、持续时间、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干旱
近50年干旱变化特征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降水量,我国110°E以东地区呈现南方地区降水增多北方减少的格局;110°E以西地区,中西部降水以增加趋势为主,东部则为减少趋势。这样的格局造成区域性旱涝变化特征明显。1958~2007年,中国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较为严重的干旱化带状区域,干旱频率增加,旱情较为严重。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产生与降水量的减少密切相关,而气候变暖是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
(二)暴雨
1961~2010年,全国年暴雨站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事件增多。2010年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仅次于1998年和1983年(见图1)。我国东南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暴雨日数也呈现增加趋势,是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北方流域暴雨日数呈现减少趋势
图1 1961~2010年全国年暴雨站日数历年变化
(三)热带气旋
1961~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明显减少;登陆时达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个数也略呈减少趋势,1997年和1998年最少,之后又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见图2)。从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和附近最大风速看,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长期呈现明显的线性增强趋势,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趋势更为明显,热带气旋登陆海岸带和时间更为集中。
图2 1961~2010年登陆时达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个数历年变化
(四)夏季高温
1961~2010年,全国夏季(6~8月)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呈明显增多趋势,特别是2010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9.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见图3),自1997年以来,夏季高温日数持续较常年同期偏多。
图3 1961~2010年6~8月全国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五)低温冷害、霜冻及降雪
低温冷害是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中以南方春季低温冷害、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南方秋季冷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气温变暖,低温冷害、霜冻及降雪日均呈明显减少趋势。
总体上,2000年以来,南方地区春季低温冷害频次呈偏少特征,大部分地区20世纪90年代低温冷害偏多偏重。
南方水稻寒露风过程次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减少趋势显著。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由于气候变暖也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1961~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雪日数和霜冻日数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推迟,全国平均无霜冻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延长。
(六)沙尘天气
中国北方地区年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年沙尘暴日数普遍较常年偏少,减少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