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一 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目标与基本理念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概念由莱比锡大学文化历史学家卡尔·兰普瑞希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联邦德国成立后,对外文化政策日益受到重视,曾于上世纪60年代担任外交部长的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将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称作德国外交的“第三根支柱”,与安全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共同支撑起德国外交的大厦。这一战略定位一直由联邦德国外交部沿袭至今。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不仅致力于相互理解,建立信任,为长期合作奠定良好基础,为跨文化对话创造空间,而且也通过提供语言学习和图书馆建设加深国外民众对德国文化的了解,设立和播放专门针对外国民众的电台和电视节目,并通过基金会发放各种奖学金,吸引来自国外的高素质人才。为突出教育政策的重要性,自2001年起“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改称为“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对外文化教育政策也因始终致力于创造和维护可持续发展合作关系而在联邦政府的各个政策领域中拥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作为德国外交的第三根支柱,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目标与德国外交的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二是通过跨文化对话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三则是建立并维护与各个重点区域的合作关系。其主要策略手段是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以自由、民主与人权等价值观为导向,针对目标群体开展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注重关系网络的构筑以及公私合作伙伴的参与[1]。在全球化时代,德国外交部设定的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包括促进德语在国外的传播,促进全球教育系统的交流,加强德国作为教育强国的形象,推介德国艺术及文化,赢取对于德国的好感度,传播符合时代发展的德国形象等[2]。因此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关乎德国对外政策利益的实现,力图通过对外文化教育政策努力在世界上塑造一个良好的德国形象,并影响对象国的社会文化,使其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3]。”
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框架内的具体措施不仅限于语言传播促进,它还包括在科研、高校交流、国外学校、艺术体育宗教等文化教育领域中的机构建立及其活动,传播手段则涵盖了德国之声、电子图书、杂志等各种多媒体渠道,这是联邦政府在全球化时代为提高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沟通能力所作出的政策调整。德国外交部发表对外文化教育政策年度报告,总结该领域每年的具体工作。
德国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也被视为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三大支柱。
·近150家歌德学院分支机构组成的广泛的对外文化网络
目前歌德学院在全球共有136家分院和10个联络处,业务范围和联系网络遍布全球。
·遍布全球的海外伙伴学校网络
2008年联邦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启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有1500多所伙伴学校构成的全球教育合作网络,由伙伴学校开设德语课程,激发中学生对德语和德国的兴趣与热情。
·各类奖学金计划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洪堡基金会每年通过各类奖学金计划资助逾4万名外国学生及学者,提高了德国对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4]。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愈发重视对外文化教育政策,在强调其作为外交政策“第三根支柱”重要地位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如何调整德国文化与教育政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世界政治格局、新通讯技术手段带来的巨大活力及各种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2011年9月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提出了名为“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文化教育政策——赢取合作伙伴,传播价值观,代表自身利益”的对外文化教育政策新策略,制定了新的战略重点,对现有机制手段及组织架构作出了相应调整,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化时代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广义的文化概念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推行对外文化教育政策之时,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始终是广义的,没有囿于文学艺术的狭隘范围。德国希望在对外文化工作中树立开放的、多元化、民主、自由、宽容的形象,传播欧洲启蒙思想、理性、批评与自我批评、创新以及进步的文化理想。
·对外文化工作远离政府
外交部只负责对外文化教育政策的政策与战略控制协调,而政策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