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在四个“轮子”合作框架的驱动下,2009年东亚合作朝着更加具体、深入和务实的方向推进,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回顾了2009年东亚合作的主要进展,分析了东亚合作的主要特征及意义,并对东亚合作的前景作了展望,认为今后东亚合作将继续以“10+1”为基础、以“10+3”为主渠道,由东盟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 东盟东亚合作“10+1”“10+3” |
Driven by the “four wheels” in 2009,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has been advancing toward a more substantial,deep and practical direction,resulting in comprehensively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many fields. This paper,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se main advances obtained in East Asian integration in 2009,analyse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ignificance. It then discuss the possible prospect facing the East Asian integration,arguing that East Asian integration will continue to move on with the of “ASEAN+1” mechanism as the basis,“ASEAN+3” as the major channel,and ASEAN as the as the driving force.
一 2009年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
2009年是东亚开展区域合作的第13个年头[1],在这一年里,东亚合作在四个轮子[2]的驱动下,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东盟一体化进程继续推进
最近几年东盟自身的一体化建设进展迅速。2008年12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这是东盟成立40多年来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文件,它确立了东盟的目标、原则、地位和架构,同时赋予了东盟法人地位。《东盟宪章》为东盟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9年2月26日,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在泰国华欣召开,这是第14次东盟峰会的预备会议。本次经济部长会议签署的合作文件包括《东盟货物贸易协定》、《东盟全面投资协定》以及《进一步落实东盟服务贸易框架协定》等6项合作文件。《东盟货物贸易协定》的内容包括在东盟成员国间实施减免关税,并在卫生检疫、贸易便利化、海关通行方面实行更为清晰、透明和公平的措施。这些合作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东盟向货物、服务、投资和熟练工人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2009年2月27日至3月1日,第14次东盟峰会在泰国华欣召开,这是自《东盟宪章》生效以来东盟领导人首次聚会。围绕“东盟人民的东盟宪章”这一主题,东盟10国领导人在本届峰会上着重讨论了如何在《东盟宪章》框架下推动一体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重申在2015年如期实现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并签署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及相关文件,为东盟今后7年的发展及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战略框架、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使东盟共同体建设进入更加具体和实质性的阶段。
2009年10月23~25日,第15次东盟峰会及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召开,会议地点仍是泰国华欣。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增进连通,赋权于民”。会议发表了《关于东盟连通的领导人声明》,声明强调了增进东盟地区连通在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认为建设中的东盟共同体应该是一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共同体,是一个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法律基础等方面实现连通的共同体,而要实现连通,就必须加强地区人民之间的思想沟通和交往,加强教育合作和能力建设。声明指出,加强东盟连通不仅有助于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还有助于加强东盟在东亚地区的枢纽和核心地位[3]。为推进共同体建设,东盟领导人通过了关于成立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的宣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东盟各国领导人发表了《东盟气候变化声明》,重申了东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即《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应在平等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从各国不同国情与能力出发保护气候系统[4]。在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方面,东盟10国领导人强调,将继续实施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会议还发表了《加强东盟教育合作,实现东盟关怀与分享的共同体》的宣言,声明强调了教育在东盟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5]。
(二)“10+3”框架下,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金融合作一直是“10+3”框架下合作进展最快的领域。2009年,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和筹划,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最终达成。
自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通过“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基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区域救助机制以来,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反响。然而由于这一机制自身的一些缺陷[6],其作用也受到一定的局限。为克服这些缺陷,深化东亚金融合作,增强区域危机自救能力,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10月在“10+3”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建议将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改造为统一的有实际资金支持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这一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10+3”财长于2006年决定成立清迈倡议多边化工作组,研究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方案。
在2007年5月日本京都举行的“10+3”财长会上,各成员国财长根据清迈倡议多边化工作组的建议,原则同意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区域多边资金救助机制的具体形式。
2008年10月之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东亚各国再度认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危机救助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面对新的形势,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