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
2006年亚太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大部分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上年(见表1)。美国经济虽然受到油价和利率高企、房地产市场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全年平均增速仍然保持了中等水平。日本经济在出口和内需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增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仍处于周期性的经济调整中。由于中国、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加上日本经济持续复苏,亚洲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亚洲发展银行预计2006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7%,高于上年的7.6%。[1]
表1 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实际GDP增长率
续表1
一 美国和日本
美国经济2006年第一季度增长强劲,GDP增长率为5.6%,远高于上年第四季度的1.7%;但是第二季度起私人消费增速减缓、私人投资疲软,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二、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2.6%和2.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秋季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美国经济可能正在走向“软着陆”,全年GDP增速可能为3.3%。[2]
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私人消费支出和私人投资分别比上季增长了4.8%和7.8%,对GDP增长分别贡献了3.38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也比上季增长了4.9%,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94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市场下滑和高油价、高利率的影响,第二和第三季度私人消费环比只增长了2.6%和2.8%,对GDP增长分别贡献1.81个百分点和1.96个百分点;私人投资的增长率在二季度下滑到1%的基础上,三季度为0.8%的负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17个百分点和-0.13个百分点。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增速也有所下降,分别为0.8%和1.7%,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16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3]总体上看私人消费仍然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季度起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开始减缓。一季度劳动生产率比上季增长4.3%,二、三季度分别为1.2%和0.2%。但是就业状况比较稳定,二、三季度失业率维持在4.7%的较低水平。11月份非农就业新增13.2万人,超过了预期的11万人,也高于10月份的数值。同时,11月份美国工人的平均小时工资也较10月份增长了0.2%,[4]就业状况好于市场预期。
2006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前两个季度消费价格指数按季度调整的年率分别为4.1%和4.5%。下半年随着能源价格的下跌和加息作用的显现,通胀率回落,三季度消费价格指数为-2.9%。[5]
房地产市场的滑坡是影响2006年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房地产市场财富规模约15.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第二季度旧房销售量比上年同期下降7%,平均住房价格环比仅上升1.17%,为197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7月份新房开工数量下跌了2.5%,8月份下降6%,为近两年来的最大跌幅。房地产市场降温,包括信心下降、房地产资产缩水、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低就业率等将对建筑、金融等行业产生影响,但由于美国自用住宅占房地产市场的一半以上,房地产市场降温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冲击可能没有预期的大,因此不至于对整体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匀速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5.25%。此后在下半年内连续四次宣布维持利率不变。虽然目前核心通货膨胀率偏高,美联储认为经济减速会使通胀压力得到缓解,不必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此外,美国经济的降温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和汽车行业,其他经济部门大多仍处于稳定增长之中。同时,由于汽油以及其他能源产品价格回落,消费和投资仍相对活跃。美联储相信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很大,不会快速滑入衰退,因而尚不需要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6]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预计为6.6%,再创历史新高。贸易赤字是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构成。[7]IMF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通过财政调整和增加私人储蓄来提高美国的国内储蓄是减轻全球经济失衡的多边策略中的重要一环。[8]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的财政状况好于预期,联邦赤字在2006年9月30日结束的2005财年下降到GDP的2%以下。但是长期如何保持低赤字仍然是个挑战,需要进行一系列包括削减中期赤字在内的改革以达到广义的联邦预算平衡。
2006年日本经济形势继续好转。经历10年停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