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
2005年,非洲政治发展在跌宕中前进,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政治和安全形势方面,虽然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得以继续保持并有进一步的巩固,但局部冲突、军事政变和恐怖袭击等均有出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仍十分脆弱。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虽然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加强治理,实行良政已成为非洲国家的广泛共识,但“老人政治”、“长期执政”以及谋求“第三个任期”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另外,在对外交往和国际舞台上,一方面,非洲自主和全方位外交日益走向成熟,非洲联盟在自主解决非洲内部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和维护非洲整体利益方面的表现均可圈可点,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能力不足和内部矛盾凸显的弱点。
一 总体稳定和局部动荡并存
2005年非洲政治和安全形势的发展仍沿袭了近几年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不仅是近些年来非洲政治形势的一种恰当的描述,恐怕也会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非洲国家政治形势的一种常态。因为,非洲国家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许多国家有根深蒂固的部族、宗教和地区矛盾。只要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因素存在,非洲局部地区和国家的冲突、动荡就是难以根除的。
2005年最大的亮点和利好消息就是苏丹和平进程的实质性推进。地处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因南北两方在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矛盾而爆发长期内战,特别是自1983年5月以来的第二次内战,是非洲大陆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之一,迄今已造成200多万人丧生,400万人流离失所。苏丹内战不仅造成了苏丹本国的南北分裂和国破民穷,而且也成为非洲大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严重影响到非洲大陆尤其是中东非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2004年12月31日,深陷内战长达21年的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在肯尼亚签署了两项和平协议,决定立即实现永久停火。紧接着双方又于2005年1月9日正式签署了一项包含关于过渡期军事安排的协议、财富分配与国家权力分配的协议以及全面停火协议等8个具体协议在内的全面和平协议(the 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该协议最核心的主要有以下5项内容。(1)宗教自由:苏丹南部10省为世俗社会,不受宗教约束,而北部地区执行伊斯兰教法律;(2)权力分享: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掌握全国政府机关30%职位,南部地区实行自治;(3)财富分配:苏丹南北双方平分南部石油收入;(4)南部自决:南部地区将于2011年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5)监督停火:联合国观察员将监督双方停火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解除武装情况。[1]
根据和平协议规定,苏丹执政党国民大会党和反对派“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将组成过渡联合政府,由加朗出任过渡联合政府第一副总统,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在6年过渡期结束后的2011年,南部地区将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换句话说,该协议只是为苏丹赢得了6年的暂时团结和统一,“苏丹人民解放军”也只是暂时收起了其追求政治独立的一贯诉求,将苏丹未来政治的谜团留到了6年以后。尽管如此,全面和平协议的签署在苏丹和平进程中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苏丹长达21年的内战,而且有助于东北非地区乃至整个非洲的安全与稳定。[2]
2005年7月9日,苏丹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上届政府总统巴希尔和副总统塔哈分别就任总统和第二副总统,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人加朗就任第一副总统。与此同时,苏丹过渡宪法正式生效,国家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时期。应当说,苏丹新政府的诞生和过渡宪法的问世,标志着苏丹开始真正走上了和平之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8月1日,刚刚就任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的约翰·加朗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作为苏丹和平进程的主要当事者之一,加朗为结束苏丹内战和实现北南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加朗的死讯在苏丹一经公布,就引发了轩然大波。首都喀土穆连续多日发生骚乱,死亡人数达130多人。这给刚刚起步的和平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人们对苏丹未来局势发展平添了几许担忧。[3]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苏丹南北双方均从国家稳定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智慧和诚意,很快化解了围绕加朗罹难而引发的政治危机。8月4日,苏丹总统巴希尔颁布总统令,任命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