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论杨浦三区联动模式的经验和意义——在杨浦发展论坛的主旨演讲
    ——在杨浦发展论坛的主旨演讲

    作者:王荣华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摘要: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模式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三区互为发展动力。近年来,杨浦区积极探索和推进“三区联动”,以区域深厚的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与共享为依托,以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形成知识与经济互动,文化与产业相融,创新与创业涌动的氛围和环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杨浦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大学是知识经济的创新源泉,应当成为“三区联动”的龙头和引擎;“三区联动”的关键在“联”,要形成知识密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试验区;“三区联动”模式需要理论说明,需要推进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届“杨浦发展国际论坛”在各方关心和支持下,于2007年9月16日顺利召开。国务院有关各部、上海市各级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聚首杨浦,共同探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模式,这本身就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集群创新的一次极好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杨浦区委、区政府合作举办“杨浦发展论坛”,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服务于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本届论坛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既要从国际发展经验比较中来认识杨浦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又要从杨浦发展模式中认识“三区联动”国际经验的普遍性;既要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探讨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益“外溢”现象,又要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杨浦经验的重要性;既要充分展开“三区联动”的经济技术影响,又要深入开拓“三区联动”的社会政治内涵。我们必须把杨浦模式放在全球舞台上加以比较和展现,才能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吸收国际经验以利于自身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相互融合、联动发展,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都曾经或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体,带动其周边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区位优势,出现一批诸如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波士顿周围的“128”公路、日本的筑波园区等著名的高科技带。同时,也出现了美国大湖区芝加哥和匹兹堡、英国的伦敦东区等原来的工业城市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区域发展典型。这些经验又在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和地区得到验证,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台湾地区的新竹园区、新加坡高科技园区等,都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些大学和地区发展的互动现象称之为“三重螺旋”。简言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高度结合,互为发展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中国发展进程来看,“三区联动”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中心之一,能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需要经过科技园区的中试研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三区联动”为解决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等园区依托著名高校和中科院,走出了一条科研产业化的路子,产生了联想、方正、紫光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上海杨浦具有同样的发展条件,也正在出现一批超常规增长的科技企业。浦东张江、闵行紫江等园区,与杨浦知识创新区正在形成鼎足之势,与北京的中关村遥相呼应。在西安、武汉、南京、合肥等大学密集的城市和地区,都在加快推动高等院校融入当地发展。在中国大地上,“三区联动”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尖兵和先锋,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来看,“三区联动”为上海“四个率先”提供了全新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造,大批国有企业遇到严峻的“断腕”期。杨浦区作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也承受过所谓“东北现象”的考验。在结构转变的阵痛中,杨浦并没有塌陷,而是吹响了“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进军的号角,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杨浦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周期。密集的大学园区同旧工业厂区、军队营区改造相结合,原来的沉重包袱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得到了释放的空间,旧厂区得到了新的资源注入,社区布局和居民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从老工业基地转变为新科技基地,杨浦区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观。杨浦经验为上海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超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一旦新技术转变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四个中心”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