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

    作者:强海燕 韩娟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摘要:本篇首先界定了研究范围,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高校以实现性别平等为追求的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最会分析了推动中国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当前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性别意识和性别意识教育

    1.什么是性别意识

    传统的性别观念是指一种建立在男女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对男女两类性别的人群的心理特点、人格气质、言行举止、社会性别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共识,同时社会根据上述共识对男女两性个体进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规范,以促使社会性别观念在个体性别观念、行为举止上的体现。这种具有生物决定论特色的性别观念规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很多领域的从属地位甚至一些领域的缺失现象,形成了男女两性存在和发展的不平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严格区分了两个概念: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是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者女性;社会性别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价值期望以及与此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综合。社会性别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明确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性别角色是由所属的社会文化规范而形成的,不是由天然的生理性别决定的;男女两性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男女性别角色的等级地位和不平等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革中得到改变的。因此,我们这里所谓的性别意识,是“一种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1]

    2.性别意识教育的性质和形式

    教育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性别观念传递到个体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重要途径。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状况,不是依据传统性别观念继续传递维护男女两性不平等制度的性别意识教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用社会性别理论为具体分析框架,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为目标追求的性别意识教育。

    另外,人类的教育活动可以以显在的形式进行,有教育活动的固定场所、传递教育内容和接受教育的人、教材、教学大纲、教育计划等,此外还大量存在着潜在的、渗透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递、习得某些规范、技能。而我们这里所研究的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则是指显性的性别意识教育,集中表现为女性学和性别研究方面的教学活动。

    总体看来,中国大陆高校存在的性别意识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普及性层面:主要面向大学文理学科各个专业本科层次的大学生,课程类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各科系学生,课程内容一般多为“女性学导论”,此外还有“社会性别研究”、“中(外)妇女史”、“女性与教育”、“女性心理学”等。任课教师有一位教师独立开设授课的形式,也有多位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教师合作开设授课的形式,而后一种形式体现了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科研和教学的跨学科性质,也是以合作方式推进中国高校女性学和性别研究教学的有效方式。还有面向硕士或者博士层次的普及性专题讲座,以高校文科研究生公共必修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妇女学相关方面的专题形式进行。

    本科专业层面:在高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与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相关的本科课程,从课程类型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而选修课规定的授课时间和学分是必修课的一半。课程内容如中文系的“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律系的“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社会学系的“性别与社会发展”,历史系的“妇女史”等。

    研究生培养层面:即在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课程中开设的女性学和性别研究课程,课程也有选修和必修两种,课程内容如: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选修课程“生态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历史专业的“西方妇女史”、“近代中国妇女史”等等。

    此外,高校的性别意识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国女性学和性别研究发展,特别是高校自身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我们对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自身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包括研究机构的发展和研究成果(著作、刊物等);二是教材和教学大纲方面的建设;三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课程的开设。

    (二)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

    30年,弹指一挥间。然而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在这段时间里的发展则不可一言以蔽之,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国际社会众多领域的飞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