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
北京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全国一流的美术院校,一流的艺术家群体,一流的收藏家群体,众多优秀的拍卖公司和画廊,具有品牌优势的众多艺术集聚区。在雅昌艺术网2007年“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调查中,入选的五个艺术机构中,有四个在北京市(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油画学会、尤伦斯当代艺术空间);入选的五个画廊中,北京占四家(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常青画廊、世纪翰墨画廊、北京公社画廊);获奖的三家拍卖公司中,除香港佳士得获得年度拍卖公司称号外,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获得年度创新奖,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获得年度成长奖。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北京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见表1、表2。
艺术品交易在2006年才被作为单独项目列入《北京市统计年鉴》。表1、表2显示,2005~2007年,无论在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在交易额方面,艺术品交易业都出现大幅度增长。规范的艺术品市场往往由一级市场画廊业、二级市场拍卖业和艺术博览会组成。本文从这几个方面描述北京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
表1 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
表2 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
一 北京画廊业的发展状况
北京的画店和文物商店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画廊出现比较晚。画廊以契约和协议为经营特点,代销、代理或买断艺术家的作品,架起艺术家与市场之间的桥梁。1987年王云开设的“醉艺仙”群体艺术画廊是北京现代画廊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诞生。1991年,布朗·华莱士在北京开设的红门画廊实行签约代理制度。[1]一些西方中国艺术品收藏者逐渐转变为艺术经纪人,纷纷来到北京开设画廊。2002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萌动,798艺术区形成规模效应,画廊业逐渐壮大。2004年,举办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画廊业也于2004年正式被写入工商管理条例,画廊业正式被接受和认可。北京画廊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本土画廊与外资画廊群雄逐鹿
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加入到北京的画廊队伍中,尤其是一些国际顶级画廊提升了北京画廊业的国际化程度。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798艺术区、环铁艺术区、酒厂、草场地、观音堂以及其他地区,拥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画廊。截至2007年底,北京具有专业意义的外资画廊已有67家,其中42家是2005年后进驻的。目前,北京外资画廊类型多样。其中,国外艺术机构的分支机构占60%;非营利性机构占5%;中外合作创办的机构占9%;外籍华人创办的机构占6%;外国人创办的机构占20%。[2]2008年8月,美国纽约顶级的画廊之一Pace Wildenstein入驻798,取名Pace北京,成为其海外第一家分馆。[3]外资画廊的大量进入有助于本土画廊学习西方画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二)经营理念与国际接轨,注重美术史的梳理
大多数画廊经营者逐渐意识到,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有责任将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推向市场,让大众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收藏和流传。因此,画廊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寻找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注重画廊的学术性,注重美术史的梳理。
很多画廊经营者不以短期的利益为目标,而是刻意在艺术家、画廊与收藏家之间营造长期而稳定的关系,愿意用较长的时期培养艺术家,也对藏家灌输美术史观念,甚至有些画廊要求客户在3~5年内不要将艺术品转手,以期培养一种成熟稳定的市场态度。[4]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关注年轻的艺术家,采取“年轻的艺术家与年轻的画廊共同成长的策略”,如玛吉(北京)、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现在画廊、星空间、环碧堂画廊等。
画廊的成熟也促进一、二级市场关系的规范。拍卖界人士感受到“画廊时代到了”:“两年前,拍卖行更多是从画家本人手中拿作品,现在拍卖行的合作主体首先是画廊,其次是收藏者、艺术机构、艺术家”[5]。
(三)经营模式的国际化
一些优秀的本土画廊业主具有在西方画廊的从业经验,采用规范的、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依托盛世今来(北京)国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盛世今来画廊,注重精品意识。它没有将地址选在画廊云集的艺术区,而是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池子大街,并从欧洲聘请专业画廊运营经理对画廊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聘请数十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