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
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与周边8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孝感和黄冈最高,黄石、鄂州、咸宁其次,仙桃、天门和潜江最弱。中部地区武汉、中原、长株潭和江淮四大城市圈(群)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城市间平均经济联系强度不足100,与长三角城市群差距明显。其中中原和长株潭城市群暂居领先位置,武汉城市圈则一城独大,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弱,没有很好地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In Wuhan Megalopolis,the intensity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Wuhan and the eight cities arou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the highest are Xiaogan and Huanggang,Huangshi E’zhou and Xianning are second,Xiantao Tianmen and Qianjiang are lowest. In Midland,the four Megalopolis named Wuhan Zhongyuan Chang-Zhu-Tan and Jianghuai all are placed in the entry-level stages of growth,their average intensity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fell short of 100,having obvious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lopolis. Among them,Zhongyuan and Chang-Zhu-Tan Megalopolis are temporarily on top,then Wuhan Megalopolis secondly. Wuhan is so big,but 8 cities around it are too weak,its converging,radiating and improving actions are not brought into good play.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促使临近城市之间、更大范围的区域之间发生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城际高速、城际高铁、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发展论坛、市长论坛等新鲜事物不断出现,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正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006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列为中部地区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的四个重要区域,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又被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其他城市群的现状、问题和差异,通过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形成对城市圈(群)空间结构的新认识,为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 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它与邻近的区域和城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城市群区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个区域中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首位城市起着核心作用,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集聚和扩散功能明显,而其他城市同样具有一定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只是由经济实力差距决定了两者作用力大小不同而已。城市间集聚和扩散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如人员的来往、商品的流通、资金的移动、信息的交流等。经济联系强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或者说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弱的指标,可以直观地用城市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联系数量的大小来表征,但由于统计资料缺乏,目前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引力模型等替代方法。
1931年,赖利(W.J.Reilly)提出零售引力模型,揭示出商业中心的吸引范围与中心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中心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1933年和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阐述了中心地城市与腹地市场等级联系规律。随后,齐夫(G.K.Zipf)和斯图尔特(J.Q.Steward)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独立将经典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建立了引力模型。根据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经济联系强度的公式如下:
其中,Fij表示城市i、j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vi和pjvj描述两个城市i和j各自的经济规模;pi、pj分别表示城市i和j的总人口;vi、vj分别表示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通常用GDP表示;dij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k是引力系数或介质系数,主要受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城市间经济联系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内中心城市和周围城市的经济联系,如王德忠等(1996)分析苏锡常地区与上海经济联系的区域差异,李国平等(2001)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量化指标以及投资和旅游联系等测度了深圳对外区域经济联系状况。也有以省为单位研究其与邻省经济联系的,如牛慧恩(1998)等对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苗长虹等(2006)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了相关验证。王欣等(2006)则考察了常用的引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改进。关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定性的分析文献较多,定量的分析相对较少。秦尊文(2005)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与武汉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认为建设武鄂黄核心圈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现实选择;殷绛等(2007)运用CES生产函数以1995~2004年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内部企业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程度,用城市圈整体经济或行业的集聚效应来代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考察了城市圈整体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刘承良等(2007)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范围的动态性特征,并且从节点(城市与城市体系)、通道(城市联系网络)、域面(城市腹地)三要素的空间组合角度,建立了城市流模型与主要经济社会要素流,得出结论:武汉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心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