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许昌市经济逆势上扬,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这是近年来许昌市推进经济转型、产业集聚与升级,提升全市经济竞争优势的结果。实践证明,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阶段性新变化,一部分传统产业遭受重创,一批落后产业被淘汰,一批企业濒临破产的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 许昌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与经验总结
近年来,许昌市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把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中之重,努力扩大和增强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和实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市经济发展逐步由低水平、低层次向高端发力。农业方面,注重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工业发面,培育壮大了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烟草四大特色产业,并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服务业方面,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农村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许昌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过不断有序推进、优化提高,全市经济经历了三次转型,逐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导、非国有经济为主体、集约化发展为趋势的产业布局,无论产业结构还是经济运行质量,都得到了优化提升。
1.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优先”转变
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许昌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经济总量居全省靠后位次,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1位。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许昌历史状况,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兴办乡镇企业,生产发展迅猛,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6∶39.3∶27.1,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重要转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到1994年,第三产业比重又超过第一产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26.0∶46.1∶27.9,逐渐形成第一产业稳固、第二产业主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这一经济的转型,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强了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到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的位次前移至第5位。
2.从“国有经济包打天下”向“非公有制经济占据半壁江山”转变
许昌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并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到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62.5亿元,占全市GDP的45%,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市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举措,政策上放开,机制上放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006年,许昌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传统公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2008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121家减少到36家,集体企业由506家减少到225家,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597家;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占到生产总值的69%、税收的85%、城镇固定投资的87%、出口的96%。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使许昌拥有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基地,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豆制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棉短绒集散地等诸多桂冠。非公有制经济对许昌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3.从“粗放式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现代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农业方面,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许昌市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1.12万、70.71万、27.95万、19.34万亩,四大特色农业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2%。
工业方面。一是着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形成了装备制造、能源工业、食品加工3大主导产业,以及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烟草4大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正在逐步成为许昌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着力扶持重点企业和大企业集团。通过扶持40户重点企业、100户“小巨人”企业和20户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通过推进“千百亿”工程,计划到2010年,通过培育36家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