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竞争力变化
2000年以后,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完全市场化的历史新阶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前3年(2006~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均有较大提高。
1.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图1可以看出,1990~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1995~2003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维持在2%~3.37%之间;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开始出现较大增长。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5.12%,2008年达到12.09%。这种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渗透,既增强了中国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又表明了中国钢材产品已经逐步被国际市场接受,外贸能力日趋强劲。
图1 1990~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2.贸易竞争力指数
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0~2005年,中国钢铁工业贸易竞争指数都为负数,表明了中国主要还是依赖进口来满足需求,出口的竞争力较弱。其中1993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最低仅为-0.85。2006年由于中国钢材进出口格局的转折,贸易竞争指数由负转正,表明中国钢材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出口竞争力逐年增强。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历史新高0.45。
图2 1990~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90~2005年,中国钢铁工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除了1995年达到1.17以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说明中国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2006年、2007年、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分别达到了1.08、1.23、1.36,这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不断走强,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图3 1990~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4.质量竞争力指数
一国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还必须衡量其产品的质量优势。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单价的同比变化趋势来衡量出口产品的质量变化。从图4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钢材出口的产品质量正处于逐步提升的趋势,国际竞争力亦逐渐增强。2000~2003年这4年为一个阶段,钢材质量竞争力指数维持在1~1.5这一水平,2004~2007年,中国钢材质量竞争力指数上升到1.5~2的水平,2008年更是上升到新的水平,达到3。
图4 2000~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5.原因分析
从以上指标分析可以得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1)中国人工成本偏低。目前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人力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左右,而同期日本为11%、美国为20%、德国为25%。
(2)设备国产化降低了企业的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国外同类设备购入价格高,维护、保养成本大,而国产化后,设备投资成本、维护成本降低了50%。国产冶金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中国国内钢铁工业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3)政府支持。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原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中国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是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之后,第二个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级产业发展政策,对钢铁产业的布局调整、技术政策以及投资管理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并提高了外资企业的准入门槛,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二 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率、产业创新、产业集中度以及关联产业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探寻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路径方式。
1.劳动生产率
由图5可以看出,中国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999年,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38.36千元/人,2007年增加至295.87千元/人,年均增加28.61千元/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5 1999~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
2.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指数是钢铁工业研发经费/产品销售收入。从图6可以看出,从2003~2008年,中国的产业创新指数在0.5%~0.8%之间变动,表示每取得100元的产品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的经费不足1元,可见中国钢铁工业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不显著的。
图6 2003~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研发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3.产业集中度
图7 1986~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CR4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