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一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竞争力变化
“十一五”时期的前3年(2006~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了持续提升的状态。在机械装备出口总额迅猛增长的拉动下,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较“十五”末期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一些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也有所增长。
1.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国机械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来衡量,“十五”末期的2005年,中国机械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9.04%,居世界第4位,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2006年为10.23%,超过日本,居世界第3位;2008年为12.51%,仅略低于德国,居世界第2位(见图1)。
图1 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提升不仅源于中国正成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机械产品生产国,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机械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融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正迅速提高。由于机械产品量大、面广,且产品加工链条较长,通过产品间的分工、产品内的分工,以及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生产的机械产品及零部件进入国际市场。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十一五”时期前3年的增长延续了自入世以来的这一趋势。
2.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机械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即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负数的状态。2004年开始,贸易竞争力指数首次转负为正。“十五”时期以来,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持续快速上升,2006年为0.122,2008年上升到0.208(见图2)。
图2 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上升源于机械产品出口额以高于进口额的速度增长。一方面,德国、日本等传统的机械生产大国在一般加工领域逐步失去竞争优势,而中国机械产品以较高的性价比迅速占据了更多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使中国本土生产的机械产品在国内也同样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的高速增长。
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从图3可以看出,中国机械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3年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值首次超过1,表示机械产品占中国的出口比重大于机械产品占世界的出口比重,中国机械产品较其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比较优势,机械产品是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十一五”前3年,中国机械工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持续提高,从“十五”末期2005年的1.2043提高到2008年的1.3147(见图3)。
图3 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持续提高源于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高于中国全部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速度增长。1990年,中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14%,而机械产品仅为0.48%;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中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7.50%,机械产品则为9.04%;到2008年,中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9.52%,机械产品则达到12.51%。
4.质量竞争力指数
表1选取了部分贸易额较大的机械产品,考察其2005年以来的出口单价变化及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中国机械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变动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表1 中国部分机械产品出口单价的国际比较
车床是机床产品中进出口额最大的产品。与2005年相比,“十一五”以来,车床的出口价格增长很快,2005年仅为1990美元/台,2008年达到4236美元/台,质量竞争力指数也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发电机组的情况与车床有相似之处,即单台出口价格快速提高,从2005年的136.67美元/台增长到2008年的291.41美元/台,但以单位净重出口额衡量的价格变化较小,且质量竞争力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略有下降;轴承及零件的价格,以单位净重的价值量衡量,“十一五”以来出口价格、贸易竞争力指数均没有大的变化。
对于机械装备这类多品种、多规格,即使同一编码出口商品也存在较大差异的产业,以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衡量的质量竞争力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产品质量,但更多的是产品出口结构的直接体现。部分整机产品(如车床)单台出口价格快速提高和单位净重相对价格(本文中的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提高同时出现,表明出口设备趋向大型化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