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响应和支持,被誉为得民心、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重要工程。
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是1998~2003年,全国完成了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使我国的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由1998年的88.3%、89.0%提高到2003年的93.7%、94.9%,已基本实现通电行政村“村村通”。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完成了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我国的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由2004年的94.05%、95.29%提高到2005年的94.48%、95.81%。第三阶段是“十一五”期间,2006年开始全面加强全国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中央财政投入资金5亿元,全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向20户以上自然村延伸,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国的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由2006年的95.04%、96.23%提高到2008年的95.96%、96.95%。
一 贵州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历程
贵州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毕节、铜仁两个地区;有9个县级市、11个自治县和68个县(区、特区)。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98万,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全省有88个县(其中50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543个乡镇,19858个行政村,由于山多坡陡,地形复杂,居住极为分散,加上经济欠发达,农村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因此,贵州省的“村村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9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3893.51亿元,仅为全国的1.1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4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32%;城镇化水平较低,2009年仅为29.9%,全省只有7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人均GDP在全国是倒数第一,是全国唯一没有实现总体小康的省份。贵州农村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农村居民生活困难,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不能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1990年开始,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地面卫星接收站建设,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农村广播电视“乡乡通”工程。1992年,省委、省政府按照把广播电视覆盖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导思想,利用卫星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信号质量好,便于地面收转的特点,开始在农村乡镇建设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到1997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403.4万元,在通电的乡镇实施了广播电视“乡乡通”工程,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1997年广播、电视覆盖人口数的增加,受惠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1997年,国家广电部在贵州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场会,推广贵州经验。1998年初,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共同组织启动了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贵州省的“村村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8年起到2005年贵州省14402个已通电的行政村和10980个50户以上自然村通了广播和电视,使更多的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了广播电视节目,使“村村通”工程成为贵州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截至2005年底,贵州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3.31%、90.45%。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再次在贵州召开现场会,总结和推广贵州“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模式,正式启动全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7年,国家和省累计投入2.6亿元,在全省共建6.6万座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站,农民自筹资金20多亿元,全省共建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站280万座,总量占全国的1/8。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