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2009年,根据中央的部署,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城镇化战略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有效解决了贵州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矛盾,促进了贵州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发展的稳步增长。
一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
贵州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越过了低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的“分水岭”,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局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矛盾不小,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城镇体系逐步趋于合理
2009年底,全省共有4个地级市,88个县级区划,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691个镇,758个乡,104个办事处。贵州城镇居民点按现在人口规模标准可分为四级。其规模数量结构呈“宝塔形”,下边大上边小,而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则呈哑铃形,两头粗中间细。近年来,贵州城镇居民点的发展政策在对大城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对控制其人口规模,积极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为中心,安顺、六盘水、遵义为骨干,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中小城市为支干,以众多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贵州城镇体系按中心城镇的综合功能,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序和辐射范围,正在形成四级中心城市构成的社会经济网络。①以贵阳为核心城市的黔中城市圈辐射整个贵州为目的;②以安顺、六盘水、遵义等跨地区辐射能力的城市为区域带;③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县域为支干;④众多县域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小城镇。围绕这些中心城市,贵州正在形成不同规模和不同特点的经济社会网络、不同规模的人口聚居中心、不同特色的居住环境和城市风貌。贵州这种多层次遍及省域的城镇居民点体系,对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市场的形成,生产力与人口的合理分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
2.城镇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贵州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数量增多,建成区面积扩大,城市的等级也进一步提高。1978~2009年,地区由5个减少到2个;地级市由3个增加到4个,增加了1个;县级区划由75个增加到88个,增加了13个;市辖区由5个增加到9个,增加了4个。贵阳全市行政区域80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长1.7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一方面是由于新市区的设立;另一方面是原市区的扩张。如贵阳市由2000年的56平方公里扩张到2009年的83.4平方公里,增加了27.4平方公里。按照人口划分城市等级,贵阳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遵义为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有5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3个。从总体上来看,贵州城市数量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
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省总人口绝对数为3798.00万人,城镇人口数为1135.22万人,城镇化率为29.9%,有7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0%以上。从城镇化发展速度来看,2006~2009年,全省平均增长0.7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1%尚存在一些差距,2008~2009年增长0.9个百分点。由于步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化速度稳步提升,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城市有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使城镇化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乡村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乡村人口比重为73.1%,2006年为72.54%,2007年为71.8%,2008年为70.9%,2009年为70.1%;2009年比2005年下降3个百分点,且每年下降的比率逐步提高。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省份,农村城镇化对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