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十二五”是河南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河南的基本省情、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对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的基本省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偏前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发达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不够协调仍然是河南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占地与保证粮食安全需要保地之间的矛盾。因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三化协调不仅是河南的特色,也是全国的大事。温家宝总理来河南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指出,河南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个事情有意义,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我们应当贯彻落实温总理的指示,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十二五”和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布局上突出三化协调,不仅重视推进三化本身,更要重视三化之间的协调,以彰显河南特色;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工作措施上突出吸引产业转移,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民工转市民和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和粮食增产双赢,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
一 什么是“三化”协调
所谓三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一般指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就目前河南的工业化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与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工业化,而不是封闭保守、仅仅依靠自我滚动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是农村为主的社会形态向城镇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表现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结果是人口居住方式的转变,即人口由小规模的分散居住向大规模集中居住转变,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从而为非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绝不是城里人拿钱给农村人,让农村人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没有人口的迁徙和集聚,在农村分散进行的建设是不能称之为城镇化的。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过去的城镇化是只让农民进城干活,不让农民在城里安家的半城镇化、伪城镇化、二元城镇化,是对农民工乃至整个农民群体的不公平。农民工进城打工,回农村老家建房,在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形成农村大量的空巢和准空巢,造成土地、建材、运力、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在城里造成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新的不平等。新的城镇化应当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的城镇化,让农民首先是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市民的城镇化。总之,新型城镇化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城镇化。对于河南来说,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不同还在于农村劳动力从向外省转移为主向省内城市转移为主转变。因为过去河南农民工到省外打工,能不能转为市民河南管不了。随着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特别是河南转移,河南农民工将更多地在省内打工,河南有权力有必要也有条件把他们转变为城镇居民。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五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就是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