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总体小康和现代化之间的重要衔接。2000年我们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衡量,这样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因此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GDP翻两番,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十七大又调整为人均GDP翻两番。据此标准,参照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一套用于科学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统计指标体系,以2000年为起点对全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进行监测。由2000年至今已经基本上走过了两个五年规划期,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期还有一半的时间,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河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能否如期完成既定目标、真正让全省人民全面小康,不仅是各级领导、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 河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自2000年以来,河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年均1.87个百分点的进程逐年前行,由实现程度期初的56.6%提高到2009年的73.4%,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
分六大类来看,实现程度最高的一直是民主法制(为94.0%,2009年,下同),之后依次为社会和谐(82.2%)、生活质量(81.6%)、资源环境(73.8%)、文化教育(69.8%),实现程度最低的一直是经济发展(57.3%),是影响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方面(见表1)。
表1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
9年来,提升速度最快的是生活质量,其次是社会和谐,年均分别提高2.67个、2.51个百分点,其后依次为经济发展(2.01%),民主法制(1.64%),资源环境(1.22%),文化教育类进程最慢。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渐渐进入攻坚阶段。
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的进程预计要快于“十五”时期。“十五”时期年均提升1.68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年均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2006、2007年两年较快,同比分别提升了2.7个、2.5个百分点(见表2)。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等许多因素影响,进度有所放缓。
表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年均进度对比
截至2009年,23项指标中6项完全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分别是失业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耕地面积指数。6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分别是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环境质量指数在70%~80%之间,其余还有9项指标实现程度在70%以下,其中不到60%的有6项。
1.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01个百分点
自2000年起,经济发展方面一直是六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最低的,2009年大幅提高,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是历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实现程度“十五”期间年均下降0.64个百分点,近年来大幅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年均提高4.03个百分点,2009年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大幅提高11.1个百分点,是经济方面提高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够继续保持这一速度,这个所有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指标完全可以如期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68个百分点,相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个进程仍显得不足。人均GDP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实现程度年均提高5.4个百分点,但目前仍没达到50%,与全面小康目标相距甚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多年来一直在降低,平均每年降低0.51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甚至每年降低1.25个百分点,2009年才有所逆转,比上年实现程度提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初现端倪。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保持在目标水平以内。
2.社会和谐建设进度最快,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51个百分点
社会和谐是六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的,也是2000年以来进度最快的,年均提高2.51个百分点。目前提高幅度明显下降。这类主要靠社会保险覆盖率支撑,随着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政策目标的逐步推进,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正快速趋向饱和,提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实现程度均下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