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鹤壁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作者:王琦 王鹤宁 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摘要:“十一五”期间,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化解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较多实惠,“十一五”规划目标胜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化解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较多实惠,“十一五”规划目标胜利完成。

    一 经济发展保持好态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鹤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施积蓄了能量、奠定了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多项经济指标取得新突破。五年间,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预计2010年达到414.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五年平均增长15.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均GDP达到28750元。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第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入结构优化。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8.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五年平均增长2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6亿元,增长24.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2.6%提高到72.2%,提高9.6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强对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第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0年单位GDP能耗预计比2005年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利润5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居民拥有财富快速增长。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790元和6286元,比2005年增长87.3%和84.1%,五年平均增长13.4%和13.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7.9亿元,比2005年末的95.7亿元,增长了85.9%,年均增长13.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10年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17公斤和783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万亩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2010年,鹤壁市粮食总产量111.63万吨,其中夏粮59.67万吨,秋粮51.95万吨,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且稳定在百万吨以上。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3.66万吨、14.50万吨和8.8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4.10万吨、3.15万吨和7.35万吨。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的264家增加到2010年的524家,企业个数增加近一倍,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16家,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6.8%,比2005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工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6%,比200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预计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78.14亿元,比2005年增长78.0%,五年平均增长12.2%。其中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商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随着国家“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农村市场越发繁荣。2010,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9%。

    2.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时期,鹤壁抓住国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5∶59.3∶23.2变化为2010年11.4∶69.8∶18.8,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6.1百分点。所有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63%,比2005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鹤壁市从业人员78.57万人,2009年从业人员为84.91万人,年均增长1.2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3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61.2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3.68万人。从业人员增加同时,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