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
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建设成世界城市,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北京的文化资源,彰显北京城市文化特色,把北京建成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北京从金代正式建都开始,经过近九百年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明、清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精心建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东方古城,留了一处处令世界仰慕的文物建筑。北京的历史遗迹十分丰富,从远古时期到现在都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通过考古发现距今70万年前的猿人遗迹;距今十几万年旧石器时代的“新洞人”和“山顶洞人”的遗迹;距今2万年和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类遗迹;6千年前人类从山区向平原迁移的上宅文化遗址以及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等朝代遗留下来的各类遗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证明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北京地区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陵寝、王府衙署、坛庙祠观、皇苑楼宇、学府贡院、名人故居、会馆戏楼等地上文物古迹,使人们直接看到北京城市历史的变迁,亲身感受到北京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国都文化特色。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六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北京就有三处。198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居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北京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是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桥梁。
一 北京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了战略转移
北京的文化遗产等级高、门类全、数量多。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做“四旧”被破除了一些,年久失修坍塌一些,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拆除了一些,使北京的文化资源受到较大的损失。随着北京城的建设与发展,不同时期针对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社会上都有保护文物古迹的呼声,先是以专家学者为主,而后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再后是平民百姓。这些呼声对市政府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曾进行多次修改。
为了保护北京的文化资源,进入新世纪后市政府先后批准实施了“3.3亿工程”、“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在十年的时间里,由政府财政出资全市共计修缮139处文物建筑,解除了66个文物保护单位的100余处安全隐患,搬迁了880个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部门和14200户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居民,经腾退、搬迁、修缮后有41处文物古迹向社会开放,利用文物古迹开辟为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群众参观游览场所的有140余处。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市政府依照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理念,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先后恢复了永定门城楼、整治了中轴线两侧的传统建筑,完成了北京传统文化街区——什刹海白米斜街、烟袋斜街、鼓楼东大街、三眼井、御河、南锣鼓巷、前门大街、琉璃厂大街和北二环路的整治和保护工程,以此来展示北京城的传统风貌。与此同时,市政府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列入政府折子工程,先后完成了元大都城墙遗迹、明城墙遗迹、皇城墙遗迹及北御河遗址的整治、维修、保护工程。
“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市政府根据北京城胡同、四合院锐减的情况,拿出10亿元全面修缮老城区内的传统住宅,并分步骤对老城区进行保护。首先保护的是老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重点院落、街巷;其次是探索平房区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的改造方式,即在不改变胡同肌理和房屋风貌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翻新,完善市政设施。2007年北京市建委、规划委和文物局制定了《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明确北京城区旧房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保护北京古都风貌。
近年来,市政府在北京城市改造中做了大量保护文物古迹的工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全面看,北京文化资源的保护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年来普通百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方式反对拆迁胡同、四合院的案件在逐年增加。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政协会上对保护北京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物古迹的提案、议案仍很多,有的还相当尖锐。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为了实现保护北京文化资源的战略目标,北京市政府在综合考虑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出台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