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一 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成长规律
(一)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点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我国通行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等级共有五个层级,分别是:五级(初级技能)、四级(中级技能)、三级(高级技能)、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按照我国一贯的分类标准,高技能人才即高级工水平以上的技能劳动者,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并可将其细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高技能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突出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现实工作的实操性
实际操作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模拟的和现实的工作环境与过程。现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材料状况、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场所、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判断,实训实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手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现代“双元制”培训,以及现在强调的校企结合,实际都反映了实操能力的重要性。
2.技术知识的复杂性
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比较丰富的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本身具有比较复杂的内在结构。
(1)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基于一定事实的价值性认识的成果,既包括该技术的操作程序、工艺、结构及其所支配的原理方面的事实性知识,又包含对这些操作程序、工艺、结构的取舍和对该技术的总结、归纳中的价值性认识。
(2)技术知识既包含陈述性知识[1],又包含程序性知识[2]。
(3)技术知识中既有理性知识,又有经验知识互补。技术中的理性知识主要是指对技术作用的对象、过程、程序等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其形态主要是技术原理、技术法则等,它的产生过程更多是在理性活动中,人们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逻辑的推论、判断、分析的结果。技术中的经验知识是人们通过反复的实践,通过丰富的感性活动,经过一定的感知觉作用、判断及归纳等思维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它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有的甚至依靠个人的灵感和直觉的作用。
(4)技术知识中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人类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有些是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而那些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大众媒体和班级授课制以及远距离教育方式传递的知识则是一种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并非不可传递,它可以通过“学徒制”的方式或学生观察和体悟的方式来获得。它要靠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靠学生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去识读,它依靠学生的技能体验,而且这些体验具有个人色彩。
3.人才成长的周期性
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形成是一个梯次渐进和终身发展的过程。可分三个成长阶段:第一阶段,能力培养期。这是指在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认知知识、掌握初步技能的阶段。第二阶段,适应提高期。在此阶段,要完成认知知识向认知方法转化,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学习基础知识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等。第三阶段,总结创新期。人才成长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只有部分高层次技能人才具备从事高超创造活动的才能。一般而言,技能人才要成长为技师和高级技师,一般需要10~15年的时间。不过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普及,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工艺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技术手段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缩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
4.技能的专用性
任何技能都是通过对特定的生产技术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的全面深入了解和相应的生产工作经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一旦人们离开这种技能得以形成的专门领域,或者出现职业中断,其技能资本的应用价值将大打折扣,人力资本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
5.职业的依从性
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形成于其职业准备和职业岗位活动过程中,其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