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老年人力资源,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愿望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口。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有一定人脉网络关系,培训成本低且收效快。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体已成为总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为老年抚养系数不断上升加大了抚养负担、照料护理需求增加、劳动力资源老化等。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强。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身体健康,并且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人脉,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因此,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提高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特征
本部分主要使用的数据有:一是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提供的分析数据;二是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有关的就业数据。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率偏低,且城市低于农村,女性低于男性,同时我国老年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以自营劳动者为主,大部分为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
(一)老年人的就业率偏低,且城市老年人就业率低于乡村老年人
历次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资料反映了我国老年人就业人口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动的有关情况。1982年我国老年就业人口为21999383人,1990年老年就业人口为36642154人,1995年抽样调查所得老年就业人口为434162人,这三年老年人口就业率分别为23.65%、31.36%和29.21%。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就业率为33.1%,其中,城市为13.4%,农村为43.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就业率为25.1%,其中,城市为9.4%,农村为32.9%(见表1)。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就业率比较低:城市老年人“仍在工作”的仅占0.27%,乡村老年人“仍在干农活”的占36.4%。
表1 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就业率
我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却偏低。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60~64岁城市老年人口“仍在工作”的为0.62%,65~69岁城市老年人口“仍在工作”的占0.36%,但60~64岁乡村老年人口“仍在干农活”的为63.32%,65~69岁乡村老年人口“仍在干农活”的占48.58%(见图1、图2)。显然,城市低龄老年人口的就业率远远低于乡村低龄老年人口的就业率。
图1 分年龄城市老年人就业状况
图2 分年龄乡村老年人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状况
据1993年国际劳工局提出的一份关于全世界老年人就业情况的研究报告表明: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经济较为繁荣发达的国家,希望继续工作或因经济原因被迫工作到65岁以后的老年人相对较少,一般在20%左右。而不发达地区这一比例较高,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为57%和58%,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分别为68%和73%,在非洲,大多数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仍在继续他们的工作,就业率一般都在74%~91%(见表2)。[1]比较来看,我国老年人口的就业率显然较低,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适应。事实上,目前我国1.8亿老年人口中61.7%以上是69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他们可以也应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2 一些国家老年人口总就业率情况
(二)男性老年人口的就业率高于女性
不管是整个老年人口就业率,还是分年龄老年人口就业率,城乡老年人口就业率,均是男性大于女性,这是我国老年就业人口较为突出的特征。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仍有工作”的比重占0.38%,高于女性老年人的0.16%;乡村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仍干农活”的比重为44.66%,高于女性老年人的26.11%(见表3)。
表3 分城乡、分性别老年人的就业率
虽然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低于100,如全部调查人员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为97.75,乡村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为124.68,但城乡老年就业人口的性别比要高很多,分别为237.50和213.26(见表4)。这意味着每一百名女性老年就业人口对应两百多名男性老年就业人口。
表4 城乡老年人口及老年就业人口的性别比
(三)我国老年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
从老年就业人口的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