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长三角经济转型 进展、问题与出路

    作者:田伯平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摘要:

    长三角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目前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障碍:投入驱动格局没变,模仿发展路径依赖没变、政府主导政策环境没变。这对经济转型发展很不利。影响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体制机制、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即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减弱,而矛盾和问题则不断累积扩大,经济转型就是通过大规模调整和改革,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转型虽然也涉及制度的相应调整,但主要是生产力方面的改变,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如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通常被定义为经济转轨。

    国际经验表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多次经济转型,才能实现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演进。因此,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否成功转型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方面实质是转型不成功的表现。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之一,2010年两省一市经济总量达8.6万亿元,占全国的21.7%;人均GDP达到55264元,高出全国25586元。由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领先,遇到问题和矛盾也比较早,同时长三角的人口众多,资源更加紧缺,环境压力更加严峻,因此,长三角的经济转型比全国早,大约从2006年前后就开始了。几年来,长三角的经济转型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和严峻挑战,能否进一步推进改革、攻坚克难、加快转型,已成为决定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 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

    进入21世纪不久,长三角地区以其经济迅猛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但就在人们津津乐道长三角已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开始凸显。

    2004年,浙江出现较大范围的“民工荒”,不仅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紧缺,就连普通工人也难找。2004年1~8月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受托招工数为283693人,而登记求职数仅231847人,缺口为18.28%;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1万人,缺口达34.25%。[1]2005年,“民工荒”进一步蔓延到了苏南和上海,敲响了长三角粗放发展模式的警钟。

    2007年6月,无锡发生太湖大面积蓝藻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无锡蓝藻的暴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2]无锡蓝藻危机从生态环境层面进一步对长三角的粗放发展模式提出警示。

    危机迫使长三角经济必须转型。2006年11月,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立足科学发展,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十次会议提出:要把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九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四个率先”的首要任务,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6月,中共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2008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对出口依赖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严重冲击,现有发展方式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尖锐,三省市进一步加快了经济转型的步伐。首先,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占全市GDP的15%左右;[3]浙江确定了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海洋新兴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江苏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