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本文旨在讨论弘阳教(红阳教、混元门)自创教迄今400余年来诉求的变迁。弘阳教在创教之初的诉求核心是“离散—回归”这一基本认知图式,“大五部”经卷为此图式提供了“显”“密”两种诠释途径,即把“离散—回归”图式具体化为一套神圣家族从分离到团圆的元叙事,或者把这套元叙事进一步理解为一套内功修炼功法的隐喻。在清朝政府的迫害下,弘阳教的密宗趋于边缘化,显宗则走向了仪式的内卷化蔓生,导致该教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今仍泰然潜隐在蠡县附近草根社会里的弘阳教,一方面积淀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诉求和意义诠释,另一方面进一步呈现了“通俗化”趋势:神圣家族繁衍的神话脱离了对“离散—回归”图式的指涉,被当成历史事实来演绎,且其演绎结果使神圣家族繁衍的模式与河北一般农民家族的发展模式一致,这种结果消解了弘阳教原始诉求中的彼岸性,使之成为彻底认同俗世的宗教。
2009年10月,笔者到河北蠡县访查在当地传衍已久、信徒颇众的“混元门”,也就是曾经遭到清朝长期迫害、酿成大小教案无数的弘阳教,才知道这个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曾经在明清民间宗教的脉流中发挥过承前启后作用的教派,竟依然健在!经过这次实地考察,在收集了文本和口述材料,以及比对图书馆里所藏的相关文献后[1],笔者确认了蠡县的“混元门”就是历史上的弘阳教,其中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是当地混元道人所持有的20多种经卷当中除了一种以外其他全属弘阳教[2],而且涵盖了弘阳教所有主要的经卷(即“大五部”和“七部宝忏”)。然而,尽管经典文本确实是三四百年前祖师所传之物,当地教门的传承谱系也相当详尽,但并不令人意外。笔者旋即发现当地混元道人口述的飘高祖师创教传说和飘高的自传(即《混元弘阳飘高临凡经》和《混元弘阳苦功悟道经》这两部经卷),以及史家根据教案档和地方志等材料所提出的说法都不一样,还有最近数年内才写成的一本存有最关键教内知识、很可能是供信徒背诵之用的手册——《混元祖教根源家谱》,其中所述也和流传下来的正宗经卷出入甚多,此一发现促使笔者开始追索弘阳教如何论说其创教和弘教的过程,以期理解同一时期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普遍特质和变异趋势,本文就是此一工作的初步成果。
一 弘阳教简史
首先在此简短勾勒一下弘阳教的整体轮廓。[3]
弘阳教的名称不一,最复杂的全称应属《混元弘阳飘高临凡经》中所说的“混元门、源沌教、弘阳法”,简称弘阳教、弘阳法、元沌教、圆沌教、混元门等。自乾隆以后,为避清高宗弘历讳,“弘阳教”被迫改名为“红阳教”,由于清政府对该教的迫害是从乾隆朝以后才开始加剧,所以关于该教的绝大多数官方文件都以“红阳教”称之,故此一被迫冠上的“红阳教”之名竟盖过了该教的自称而广为世人所知,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一些诙谐的误会——比如有不少人把后起的“白阳教”当成是从“红阳教”衍生出来的,只因为两个教名都来自“三阳劫变”说。不过,在该教最早、最核心的根据地河北省,它还是被普遍称呼为“混元门”。
弘阳教是明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人韩太湖所创。[4]韩太湖,号宏阳,又号飘高,生于隆庆四年(1570),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出身贫寒,据说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青少年时还曾因为家乡遭灾(可能是旱灾导致饥荒)而被迫流亡河南,似乎未上过学。19岁时,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出了家,也许就此开始习医。在四处云游、接受了多位师父的教育以后,他在河南遇上了真正让他信服的王师父。这位王师父所传的应该是罗教(无为教)或罗教衍生的支派。[5]不久之后,他就成为王师父门下的一名成绩卓著的“释迦护教人”(即传教士),在黄河沿岸吸引了很多信徒,之后,他向王师父提出要回河北老家宣教,度化他的母亲和邻人,这件事不知为何引起了王师父极大的不满,但争吵过后,他还是回到河北老家宣教,不过,这次宣教之旅显然是失败了,不仅他的母亲拒绝与他离开老家迁往河南,邻居们也对他谤议丛生,如此灰头土脸地回到河南,自然不能不遭到王师父训斥,进而被罚离开师门,出外游方传教。挫败、失望到了极点的他,在渡过黄河以后并没有马上开始宣教,而是隐遁到太虎山(一说北禅山)曹溪洞里闭关修行,结果,他自称在洞中经历了目睹金牌、受命于天、梦游金城、吞服灵丹、红光摄身等一连串奇迹,于是决定自己开山立派,建立弘阳教,这时正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年他才24岁。
第二年,韩太湖北上京师,开始向权贵阶层传教,据说最早是通过看风水和算命而结识了罢官在家的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九世孙“定国公”徐文壁,随后,他被安顿在奶子府(管理、训练为皇子、皇孙供应人奶的乳母们的单位)中,开始在太监和皇亲国戚的关系网络中传教,结果得到御马监主管太监程某、内经厂主管太监石某、盔甲厂主管太监张某、西宁侯宋世恩等达官贵人的支持,据说还曾经为正宫国母治病成功,于是得到万历皇帝敕封“正德明医真人”名号。尽管这些人与事都无法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明清两代众多民间宗教经卷当中,唯有弘阳教的五部“大经”确实是内经厂所印制的,这也足以证明韩太湖的京师之行取得了绝大的成功。可是就在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