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关键词: |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宗教人类学研究 |
人类学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总会寻求具有独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族群,以视之为理想的研究目标。纵观学术史,从米德的萨摩亚到格尔茨的巴厘岛再到近年的摩梭人,确实有不少学者和学术研究借文化上与众不同的某个族群而成名。反过来说,也有不少地处偏远的族群因为特定人类学学者的研究而在世界知识殿堂中得享盛名,广受关注。吴乔博士最近的专著《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与口头传承》即为这种学术风格的延续,它将学者的知识求索与族群的独特文化一起呈现出来,交相辉映,展现出难得的精彩。
“花腰傣”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中部元江河谷地区的一个傣族支系,人口共约8万人,传统上是以稻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垦族群。根据吴乔博士的描述,这个群体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人们熟知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差异很大。他们不信佛教,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信仰。他们有丰富的口头传承却无文字,其语言自成体系,与其他傣族语言不通。他们居住在土掌房而不是吊脚竹楼里。他们的女性传统服装不是桶裙,而以绚烂的花腰带和繁复的银饰著称。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和文化展演,花腰傣逐渐为大众所知,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在此书以前,花腰傣社会尚未被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学者进行过系统调查,还没有关于这个族群的人类学专著。
2006~2007年,吴乔博士在花腰傣聚居地进行了14个月的田野调查。他居住在村民家中,与他们长期共同生活,观察、拍摄和记录了一整年中的各种仪式和习俗活动。他绘制了涵盖500位在世人口的谱系,对每一个调查对象在社会中的关系网络都掌握得很清楚。他学会了花腰傣的语言,能够在访谈中使用该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概念。经典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所有要求——“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被吴乔博士完美地践行,这在国内宗教人类学界年青一代的学者中难能可贵。扎实深入的调查,其回报是异常丰富的田野材料、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恰如其分的阐释。作者从田野带回了超过百万字的素材,包括神话故事、歌谣、传说、谚语、仪式念词以及花腰傣亲属生活和传统信仰方面细节翔实的材料。其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均堪称道。再精炼和组织之后,以近50万字的内容,撰写成书,可谓厚重。
综观此著,第一感觉是这部民族志写作方法新颖,可读性强。在文本叙述上,作者采用“事件—相关—概念”的互补递进式描写,详细地描写了该文化里的核心事件,进而阐释与此事件相关的背景,最终归结到文化概念和学术概念上。依照此方法“写文化”,清晰明了,且有逐步攀登的阅读感受。
作品有丰富的细节,对所有仪式的文化内涵均有深入把握,表现出作者调查工作的扎实和良好的专业基础。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在写作上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就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观点和情感”。字里行间,读者能看到作者对浸入生活的宗教信仰的思考、对生死的终极关怀、对幸福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人的精力投注和人与人之间结构性关系的考量。在进行最后一章的理论探讨之前,他的理论观点已通过前面的叙述文字窥见端倪,为读者作了很好的“预热”。此外,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自身的道德评判,将花腰傣人不仅当作研究对象,更当作自己生命中珍惜的朋友的情感,也跃然纸上。可以说,作者是饱含着可贵的人文关怀来进行调查和写作的,而且,他把这种关怀云中见月地体现了出来。
通观全书,吴乔博士不但有细节翔实的材料,有组织这些材料的精妙框架,还有凌驾在材料之上的宏观理论。书中提出了以下一些创新性观点。
第一,在亲属制度研究方面,《宇宙观与生活世界》一书用细节翔实的案例支撑了蔡华教授在《没有父亲或丈夫的社会》(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中提出,并在《人思之人》中进一步完善的定律:身体表征系统推导出社会血亲,社会血亲决定乱伦禁忌。这是有关亲属制度的一切构建的逻辑原点。本书不仅仅是对蔡华教授宏大理论的支撑,还为我们提供了花腰傣龙凤胎成婚的独特规则,并解释了这一规则的成因。这种与亲属制度和灵魂信仰都相关的独特观念和处理办法,似乎为我们超越亲属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学术分割而在更高的意义上理解“人”,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另外,作者对“双胞胎困境”的发现和分析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