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自从心理学于19世纪晚期开创以来,宗教的皈依和改宗问题一直都是该学科的重要话题。William James,Edwin Starbuck,G.Stanley Hall这些早期心理学家,都被宗教的改宗现象深深吸引。[1]当时,那些被认为主要由青少年参与的,发生在个体和复兴布道会活动中的突然而戏剧性的皈依,在这一时期的宗教变迁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
从20世纪30年代直到70年代,皈依心理学的学术研究进展缓慢,成果发表也显著减少。导致这种衰退的原因比较复杂,非本文所能详论。行为主义的流行,精神分析法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强势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界对皈依和改宗问题的关注。在基督新教领域,一系列关涉圣职的咨询和心理学运动,对皈依过程的兴趣也十分有限。与早期的经典性研究相比,过去30年间宗教皈依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3]介入相关研究的学科很多,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这些学者中的许多人主要关注新兴宗教运动和全球不同地区的宗教变迁,包括各类宗教活动的复兴,福音传布促成的皈依和改宗,以及对特定宗教信仰的倡导。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很多心理学家提倡突破特定宗教信仰的局限,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信仰活动中。在这些学者看来,与传统的宗教机构相比,信仰和灵修活动是个更为宽泛的类型和现象系统,有着很强的包容性。[4]
西方心理学界对皈依和改宗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设法理解、预测和控制皈依现象的实验性方法,探讨诸如抑郁、暗示、动机等变量在皈依过程中的作用。[5]第二类则倾向于整体性的理论视角,多运用扩展性个案研究和临床方法来理解被研究者的境况,因此可以算作一种描述性或现象学方法。[6]而这两种方法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学术界需要一个涵盖更广的皈依心理学理论。在这种新理论中,心理学要打破固有的学科限制,广泛吸收和采纳人类学、社会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7]
本文将提供一个对于研究改宗的心理学方法的概要。[8]其前提假设是,改宗是一个动态力场里面所发生的宗教变动过程,人、机构、事件、思想和经验都介入这个动态力场。对于改宗的研究不仅必须考虑到个人维度,更要考虑到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力场等因素。因为改宗必须通过各种变化和复杂情况的认识予以理解,同时也必须承认并探索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宗教研究与宗教改宗问题的相关性。[9]心理学是集取向、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一体的学术领域。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聚焦于个体,以及他们的感知、认知、情感、关系和行为的模式。作为科学以及一种治疗技术,心理学寻求对人的描述、理解、预言以及控制。[10]
对于改宗的心理学研究可以根据四种不同方法来分析。第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应用最广的方法,即精神分析研究。许多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揭示导致来访者改宗的因素。精神分析学家重点关注内心感情因素,这些因素是由来访者对他们母亲和父亲在情感上的渴望和敌意的矛盾心理所形成的。[11]
第二种方法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直接环境的冲击对改宗的影响。英国精神病医生、行为主义者William Sargant,在他的著作《头脑的斗争》中推出了一种对改宗的巴甫洛夫式的理解。[12]
第三种方法是以人文主义和人际心理学家为代表的研究方法。William James的著作《宗教经验之种种》开创了这个研究取向。人文/人际的研究视角关注改宗如何使案主达到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这一研究方法不同于精神分析和行动主义方法,采取这一取向的研究者通常对宗教和改宗经验持正面肯定的态度。[13]
第四种方法我称其为社会/整体性方法,这种方法较难专门化,因为这个领域的学者很少就改宗本身进行研究,因此眼下无法被归类为对改宗持某种看法的一个学派。这种方法是试图对其他三种方法进行兼容并蓄,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种方法。Robert Ziller,Theodore Sarbin和Nathan Adler是社会/整体性方法的代表。在我最初试图要找出一种更具兼容性和整体性的方法来理解人的改变过程的动力学时,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家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4]
每一理论视角均对改宗进程提供了可贵的观察视角。[15]精神分析的观点阐明了影响改宗的感情因素;行为主义揭示了环境因素;人文/人际方法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