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整个心理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个体心理学(也即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也即民族心理学)。冯特把前半生献给了前者的研究,而把生命中的后20年献给了后者的研究。一方面因为宗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在当时宗教人类学思潮的影响下,宗教在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思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民族心理学》(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诸问题》和《民族心理学纲要》三本著作中。[1]他对近代宗教学的独特贡献是他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并阐述了宗教和其他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宗教心理学的基础。
一 冯特的宗教起源观
在宗教起源问题上,冯特从心理因果关系出发,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起源观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冯特对其他宗教起源观的评述
19世纪下半叶,在进化论观念的启迪和影响之下,宗教学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宗教起源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大致有自然神话说、物神崇拜说、祖灵论、图腾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和原始启示说。冯特认为要分辨哪种信仰才是最原始的,首先必须确定哪些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民族”,其次,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应该源于最原始的心理活动,因此,只有确定原始人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才能真正明白最初的信仰是什么。
冯特对原始文化的标准及其体现作了如下阐述:
原始文化的标准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理方面的,就这个问题而言,种族的特征以及最初的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微不足道的,一种文化如果其先前的心理发展水平无论怎样都不能推测,那么这种文化就是最原始的文化。一个如此绝对的概念是绝不可能在经验中认识的,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因此,从原始(这是我们仅有的选择)一词的相对意义来说,我们应该称那些文化水平几乎接近于我们所能想象的最低水平的人为原始人。然后研究它们的精神成果。最方便也最容易获得的精神产品是“外在”文化,表现为服饰、住所、食物、自制的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一些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品。[2]
以此为根据,冯特认为从斯宾塞、吉伦、豪威特、施特雷洛等著作来看,被许多人类学家看作原始人的澳洲人事实上并不是原始人,澳洲文化也不是原始文化。能被称为原始人的有:尼罗河上游的芒贝图人、刚果的俾格米人、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马来半岛的内陆部落、塞芒人、塞诺人、锡兰的维达人、南非的布须曼人。那么他们的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呢?冯特认为这些部落由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况,以及免予匮乏的自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极为低下的水平,这从原始思维的“外衣”——语言中可以得以体现:
(原始人的语言)表现的不是整体思维,而是表象与表象以它们在意识中呈现的秩序重现出来。因此,原始人的思维几乎完全都是联想型的。至于概念联结比较完美的形式——统觉(apperceptive)(观念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在原始人思维中才初露端倪,表现在把记忆表象联结在一起。[3]
冯特认为,因为原始人的思维几乎完全都是联想型的,没有逻辑因果关系,所以只有那些能激起他们强烈情绪反应的生活事件,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成为他们思维的主要内容。
冯特从第一个立足点出发否认了图腾论、物神崇拜说、祖灵论和原始启示说。他认为毫无疑问,图腾崇拜、实物崇拜以及祖灵论都是图腾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原始时代的信仰,因此把它们看成一切宗教的起源是错误的。同样的,施米特的原始启示说的错误在于,被他当做原始人的安达曼人也并不是原始人,因为他们有制陶的技艺,有社会组织和首领。
冯特从第二个立足点出发否定了自然神话说。自然神话说以缪勒为代表,此派学说认为宗教的来源及其最早的形式为自然神话,尤其是天体神话。此学说有一种假设:神话思想产生的动因是人们想解释自然界或自己生活中碰到的现象。冯特认为,当我们将原始思想看成是对现象的解释时,我们就完全将原始思维和我们自己的科学观混为一谈了:
如果我们还记得自然人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就会发现原始人的生活中并没有对现象进行解释的需要。……对他们来讲,万物之所以那样子,因为它们总是那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