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探究

    作者:陈永胜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摘要: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英裔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宗教心理学家艾伦·威尔逊·瓦茨(Alan Wilson Watts,1915-1973),曾与马斯洛等人一起被称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浪潮的领导者”[1]。但瓦茨并未明确加入马斯洛等人领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瓦茨因酗酒过早辞世也使得他与超个人心理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不过在瓦茨的宗教心理学思想中,却流露出对西方传统宗教和思维方式的批判精神,对东方宗教思想与思维方式的痴迷向往,以及对现实主义神秘体验的理想化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瓦茨看作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思想上的盟友;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瓦茨被富勒筛选为20世纪影响较大的八位宗教心理学家之一而进行评析。[2]

    一 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形成背景

    1.家庭成长背景

    瓦茨1915年1月6日出生于英国肯特州奇斯利赫斯特(今伦敦行政区的布劳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系伦敦一家轮胎公司的代理商。其母为家庭妇女。外祖父则是一位基督教传教士。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瓦茨一家将自己的居住地选择在环境优美的乡村。作为家中的独子,瓦茨从小便深受家庭宗教气氛的影响。但瓦茨对“终极事物”的兴趣,是与他对东方神秘主义、浪漫主义作品的兴趣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瓦茨非常喜欢西方传教士从东方带回来送给他母亲的中国画和刺绣,特别是在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瓦茨在自传中提到,“当他小时候发烧时,他曾体验过一种神秘的幻觉……他在审美上着迷于中国和日本艺术中的明晰、透射与宽阔”[3]

    瓦茨早年在寄宿学校接受学业训练和宗教陶冶。青少年时期,在热衷于佛教和异邦文化的弗朗西斯·克罗肖(Francis Croshaw)的带领下,瓦茨有幸参加了一次贯穿法国的旅行。之后,瓦茨阅读了许多佛教方面的书籍,并最终决定以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追求。瓦茨加入了“伦敦佛教旅舍”(London Buddhist Lodge)。这个组织由神智学者创立,当时由大律师汉弗莱斯(Travers Christmas Humphreys,1901-1983)管理。在瓦茨16岁时,他成了这个组织的秘书,并对不同类型的冥想进行了多年探索。

    瓦茨曾在与坎特伯雷大教堂相邻的“国王学校”(King’s School)读书。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到印刷厂和银行工作,工余时间仍积极参加“伦敦佛教旅舍”的活动,得到宗教导师迈特里诺威(Dimitrije )的具体教诲。迈特里诺威本人则深受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伦敦为瓦茨提供了很多有助于他个人成长的机会。通过汉弗莱斯,瓦茨与罗里奇(Nicholas Roerich,1874-1947)等知名宗教作家和贝利(Alice Bailey,1880-1949)等神学家进行了接触。1936年,瓦茨参加了在伦敦大学举行的“世界信仰大会”,聆听了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Daisetz Teitaro Suzuki)宣读的论文,此后便与铃木大拙建立了联系。这些经历使得瓦茨逐渐熟悉了印度和东亚地区主要哲学的基本概念,并于1936年出版了他个人的第一部宗教学著作《禅学之精神》(The Spirit of Zen)。1938年,瓦茨与新婚妻子埃莉诺·埃弗里特(Eleanor Everett)移居美国。埃莉诺的母亲鲁思·富勒·埃弗里特(Ruth Fuller Everett)与纽约的传统佛教禅学圈有联系。几年后,鲁思改嫁给了禅学大师佐佐木指月(Sokei-an Shigetsu Sasaki)。尽管瓦茨不想与这位日本僧人建立禅学训练的正式关系,但佐佐木指月实际上成了瓦茨在美国进行禅学研究的样板与顾问。[4]

    2.社会生活背景

    瓦茨到美国后的生活基本平稳,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宗教需求也逐步增加,这样就为热衷于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交流的瓦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地区的西伯里—西部神学院(Seabury-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获得神学硕士学位以后,瓦茨于1945~1950年担任过圣公会主教牧师。后来瓦茨来到加利福尼亚,成为旧金山亚洲研究院的成员。在这里,他与萨伯罗·黑斯加瓦(Saburo Hasegawa)、弗雷德里克·施皮哥尔伯格(Frederick Spiegelberg)、哈里达斯·乔德休里(Haridas Chaudhuri)等人以及一些访问学者一起从事教学活动。特别是从黑斯加瓦那里,瓦茨了解到很多日本的习俗、艺术与自然主义观念。随着瓦茨对佛教禅学兴趣的增长,他开始深入钻研吠檀多、新物理学、控制论、语义学、过程哲学、博物学和性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