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西方,自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就打上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烙印。心理学家们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用量化、实验和标准化的方法来解释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以及内部心理活动。这对于心理学逐步摆脱神秘色彩,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在心理咨询领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为西方心理学家所推崇,他们坚信客观公正、价值无涉、完全中立才是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正确态度。这种纯粹理性的角度同时也使西方心理学家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跨越文化界限而普遍适用,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心理咨询发展的普遍模式和样板。[1]
我国心理学界在引入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时,往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追求的仍然是研究方法本身的有效性、客观公正和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忽视了研究客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忽视了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传统文化对国人心理的影响结果。这些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理论和技术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机械性太强,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2]
如何将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东方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一直都是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一 儒道传统引入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弊端及MCT理论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和思潮都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主流文化基础之上,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也是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所以西方的心理咨询更加专注于个体认知和行为的研究。然而东方社会更多的是强调集体主义,因为来访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病症除了个体原因外,还常常受到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3]
同时,受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的影响,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它所采用的是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方法,追求实证,强调客观。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心理咨询往往夸大了非量化研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将一些整体论的、非线性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排除在外。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是导致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文化迟钝的主要原因。[4]
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理论受到了过分追求客观理性的批判,心理学家转向关注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对心理咨询可能存在的巨大影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MCT理论)主要提出六条假设:(1)无论西方还是非西方的咨询理论都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之上;(2)治疗的焦点之一在于咨询关系的文化背景;(3)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文化认同影响到咨询进程和咨询目标的设立;(4)所有的个人和家庭等各类组织,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能被正确理解;(5)可以从其他文化中寻找不同于传统的谈话方式咨询的治疗方法;(6)文化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更为有效的咨询方式。同时,MCT理论提出要修正西方咨询理论中具有文化偏见的概念和方法,即在具体的咨询过程中要增强文化自觉性,具备多元化的咨询与治疗能力,还要吸收非西方文化中本土的心理助人方式。[5]
MCT理论将成为中国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本土化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又为弥补西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不足提供了可能性。
2.中国心理咨询理论本土化过程中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
心理咨询本土化是指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和研究中,要考虑到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在咨询实践中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土文化与心理健康存在不可忽视的天然联系。首先,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评价。中国人常常认为承认心理问题会丢了面子,往往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给予道德性的评价。这导致了患者求助方式的差异。其次,文化影响着心理疾病症状的表现方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可能产生地域性特征比较强的心理疾病症状。再次,文化还影响着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6]
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先人与后人在价值观和其他心理上的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古人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故而,从儒道传统出发构建和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是可行的。[7]
二 儒道互补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