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关于宗教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梁丽萍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摘要:

    在西方宗教的研究脉络中,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大多数人的宗教认同基本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的宗教徒,其宗教认同是一个在自我发现和自我指导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其中,人际网络的导引是认同建立的初始媒介,个人特定的宗教体验则是认同建立的关键要素。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心理学对认同的基本解释是将认同看作群体关系的系统。社会存在不同的群体,属于这些群体的个人常常以这个群体成员的一分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自我界定和归属是形成个人社会态度的重要基础之一。个体认同由几种亚认同组成,而宗教认同是其中之一。心理学家米勒指出:“我们每一个人大部分的私人认同,都来自于我们所属的团体。因此,宗教认同类似于政党认同的概念,这两种机制(亦即群体),都界定了个人以及社会生活中与群体有关的诸元素之间的适当关系。”[1]关于社会个体宗教认同的获得,在西方宗教研究的脉络中,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大多数人基本的宗教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社会学家科瑞尔(H.Carrier)与斯派罗(M.E.Spiro)指出形成宗教信仰基础的个人投射体系在儿童时期即已形成,家庭生活的经验决定人的宗教性的发展。[2]美国宗教社会学教授罗纳德·约翰斯通(R.L. Johnstone)在研究社会个体宗教信仰成长的过程中,则更具体地指出有必要区分两种人:一种人是一生下来就能使宗教观念和宗教群体的实践内在化;另一种人是要在其生命的某个时期经受一种皈依的过程才能实现宗教信仰的内在化。[3]按照约翰斯通的观点,社会个体宗教内在化过程最普遍的模式是上述前一种情形,即人们在某一特定的宗教环境中逐渐“成长为宗教信徒”。社会个体在通过学习其文化用语及自己所属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作为主体的“我”而存在的,而且是作为具有确定特点的、别人可以与之互动并与之作用的客体“我”而存在的。一个人从宗教群体那里对自我的了解,补充了他们通过与其他社会媒介互动对自我的了解。通过这种宗教社会化的过程,个人不仅获得了对待超自然的对象的合适的态度,而且明白了自己的宗教身份。而另一种人,要在其生命的某个时期经受一种皈依的过程才能实现宗教信仰的内在化。

    应该说,宗教认同的基本理论构架是以西方宗教模式为背景而建立起来的。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而在人们的宗教体验中,存在所谓的首要认同,即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他们就发现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他们的信仰很明确地被认为是与某种群体相连的。[4]而在中国社会,几乎从来没有那种拥有自身独立的神学、神职人员、组织机构并对社会起到统摄作用的建制宗教。因此,国人的宗教认同是一个需要予以关注并加以厘清的问题。

    二 关于宗教认同的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

    本研究采取配对抽样的方式,从山西省的雁北、吕梁和太原地区抽取100名宗教徒(佛教徒和基督教徒各50名)展开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谓的“佛教徒”是指接受了正式的皈依仪式的佛教信徒,这里所谓的“基督教徒”则是指接受了正式的洗礼仪式的基督教徒。[5]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1.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的心理状态

    本研究利用两个问题来了解宗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心理状态:接触宗教信仰的内在意愿和接触宗教信仰的积极主动性程度。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66%的宗教徒表示自己是在具有强烈内在意愿的状态之下接触宗教信仰的,44%的宗教徒表示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寻求而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对这两个题目的相关分析显示,宗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内在意愿与皈依宗教积极主动性程度相关性较高。

    对宗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第一,佛教徒与基督教徒在接触宗教信仰的内在意愿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即佛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内在意愿显著地高于基督教徒(见表2)。

    表2 佛教徒与基督教徒接触宗教的内在意愿的差异

    第二,佛教徒与基督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积极主动性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即佛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积极主动性程度显著地高于基督教徒(见表3)。

    表3 佛教徒与基督教宗教信仰的积极主动性程度的差异

    2.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途径与动机

    问卷调查的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周围朋友的介绍→家庭的宗教气氛→宗教书籍的影响;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动机依次为:寻求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