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沙埋佛寺——保护与开发中的多方迷局
    ——保护与开发中的多方迷局

    作者:廖旸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摘要:沙埋佛寺大佛寺坐落在县镇的村子旁是该县两大佛教中心之一史志多称之为寺今又以位于山南麓因山名而著称这个中国西北黄灌区的小县城位于著名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几百年来当地建设起相当发达的水渠系统防沙固沙的努力卓有成效寺前临跃进渠因修建于年大跃进时期而得名过去寺窟距离村落本就不远渠修成后可以灌溉大面积的玉米地稻田和枸杞林渠边建起了居民点大佛寺周边生态环境有所改观图大佛寺周边环境寺背后西北不远处大概也就公里

    大佛寺坐落在Z县S镇的村子[1]旁,是该县两大佛教中心之一。史志多称之为S寺,今又以位于山南麓、因山名而著称。这个中国西北黄灌区的小县城位于著名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几百年来当地建设起相当发达的水渠系统,防沙固沙的努力卓有成效。寺前临跃进渠,因修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而得名。[2]过去寺窟距离村落本就不远,渠修成后可以灌溉大面积的玉米地、稻田和枸杞林,渠边建起了居民点,大佛寺周边生态环境有所改观。

    图1 大佛寺周边环境

    寺背后西北不远处,大概也就2公里的距离,尚存明长城遗址。明代为防御蒙古铁骑侵犯,修筑长城时对选址的构想是:

    虏逐水草以为生者,故凡草茂之地,筑之于〔长城〕内,使虏绝牧;沙碛之地,弃之于〔长城〕外,使虏不庐。[3]

    换言之,明长城标志着当时农区与游牧区、农田与沙碛的界线。蜿蜒的明长城遗址说明,从明代以来风沙对这一带有所侵蚀,但没有大规模推进。[4]人们除了努力保障农田之外,也在与风沙争夺这座大佛寺。

    大佛寺营建简史

    大佛寺肇建年代众说纷纭,有北魏、唐、西夏、元诸说。较早的文献如《嘉靖宁夏新志》称其为“元故寺”,其后清《中卫县志》称为西夏开国君主“元昊建”,《陇右金石录》引光绪《甘肃新通志》主张“寺创建于唐时。就山形作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今人或指北魏开窟,则回溯更远,尚需证据支撑。在讨论明长城沿线所设镇堡时学者提出,“宁夏镇共有城堡38座,在修筑之时附近尚无居民村落”。[5]明早期已有S寺堡的建制,[6]堡似因寺而得名,则寺应早于堡之建设,但S寺的兴盛则与此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有关。[7]寺中原有明万历二年(1574年)所立石碑,记增修事,文字漫漶,尚可读出:

    ……无记载,不知起自何年,或于何人。□传开劈时,闻山中连霄有风雷声,一旦忽……然天成,人依之稍加削凿,遂成焉。理……间少加开……参将□公拜者族类□金而智勇……仿佛焉,备常艰楚,身经百战……俘甚……人恃吕无恐者数十年不获,推移今……子惜之,一日瞻礼有感,□金半百,约光操守今升花马池参将……麦公河、生员陈宗儒主其事。起建门楼三……〔接〕引佛三尊。大佛三,诸佛十,□以饰之,垣以卫之,起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中,落成于隆庆戊辰(二年、1568年)。[8]

    此外,寺中藏有铭刻“大明景泰三年(1452年)岁次壬申奉佛信士贾拳”字样的石灯台,若干洞窟所铺地砖上犹可辨识出“嘉靖己酉年(二十八年、1549年)造”铭文。

    “S”可能是蒙古语“山中”的意思。[9]综合目前掌握的文献材料来看,《嘉靖宁夏新志》记其为元代故寺有一定道理。参照现存绘塑造像题材与风格、洞窟分布与相互关系等要素,可知明清为大佛寺盛期。清代方志述此寺胜景,记载“转西侧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10]则清早中期在今之上寺位置新修部分建筑;而当时“寺在山半,为两院”,与后来分上中下三寺的格局不同,可知之后仍续有修建。崖面现存主要洞窟西起依次为:焰光洞(一名眼光洞)、万佛洞、炼丹洞、玉皇洞、真武洞、九间无梁洞、娘娘洞、龙王洞和睡佛洞等,原多有相应的窟前建筑。据村民回忆,大佛寺旧分三寺当中,现在的大佛寺地面主体建筑与过去的上寺位置相当,中寺以九间无梁洞为核心,下寺以睡佛洞为核心。过去最有名的是中寺;而蒙古族最重视下寺,其中供有他们信奉的神像。

    大佛寺处于活跃的地震带上,文献明确记录S地方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及现代推定的地震等级如表1所示。[11]

    表1 S地方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及其等级

    其中天启年地震资料中准确地记述了对大佛寺造成的破坏与人身伤亡情况:“S寺堡地大震,震倒礌山一座,坏石殿四座、僧房六间,压死僧二名,余丁四名”。[12]

    清末踵继天灾而来的还有同治四至八年间(1865~1869年)的数次兵燹,遭受很大破坏的大佛寺从此一蹶不振。清末民初有所恢复,终究难挽狂澜。在社会动荡、僧众星散、少人问津的情况下黄沙逐渐蚕食,洞窟和地面建筑尽遭掩没、积重难返。只有声望甚隆的九间无梁洞在每年四月八会之前有专人清扫门道券洞的积沙,朝礼信徒躬身可勉强进入。

    大佛寺佛教概况

    大佛寺创建之初所属宗派不详。至明代,则有藏传佛教渗入,有关喇嘛的文献记载、[13]窟内贴塑的藏式造像